半成市民居內地 香港政府應承擔更多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周二(11日)公佈的中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37萬港人居於內地,佔香港人口約5%。香港一方面需要思考如何讓自己的城市更有發展空間和宜居指數,另一方面也需明白中港融合的大勢下,居內地港人只會愈來愈多,如何支援這部分群體的基本生活需求,是未來的重要的政策方向。

此次人口調查顯示,就業、定居與就學是港澳人士常居內地的首三個選項,反映部分港人看重的是中港融合下,北上的發展空間和內地城市的宜居度。雖然此次統計沒有具體個案訪問,但結合此前深港綜合家庭服務、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等機構的訪問個案可見,不少居內地港人普遍認為內地物價水平低,置業困難低於香港,因此即便工資不如香港高,內地生活也更舒適。對此,香港政府更反思香港多元產業的發展和城市物價樓價的調控,讓香港同樣變成一個宜居,有發展空間的城市。

深圳蛇口景色(2020年10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當然,港人北上是中港融合大趨勢下的必然,政府對此的支援同樣也是未來城市間共贏的基礎。然而遺憾的是,從過往的支援政策可見,主要政策多由內地提供,香港政府不僅措施稀少,更欠缺行動魄力與決心。

支援內地港人 內地政府更積極?

相比於此次內地人口普查對居內地港人人數、性別比例、居住地等都有詳細紀錄,香港一直缺乏對這方面的專項統計,以至於想要瞭解該類狀況只能從香港出入境、社會福利署福利申請等數據裡東拼西凑。不僅如此,香港政府對內地港人的支援措施更是零散且範圍相當局限。其中最多人受惠的便是廣東計劃、福建計劃,然而這兩項受益人也不過數萬長者。至於2014年推出的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計劃,至今也只包含兩間內地院舍,而2015年推出的長者醫療券異地使用,一早便為人詬病僅限門診,且只可用於深圳港大醫院,讓其他省市、青壯年居內地港人無法受惠。

反觀內地,在2018年9月推出港澳居民內地居住證,以方便在內地港人申請社會保障、享受就醫就學等福利,又在2020年開設常居內地港人社會保障卡的申領,讓內地港人可以享受和當地人一樣的養老、醫療福利等。可見內地政府積極支援港人北上安居樂業的種種需要。如果說港府無法推出居住證、社保卡等綜合、普適的支援措施,是出於管治權的限制,尚可理解。那麼這麼多年連擴大異地院舍名錄、放開醫療券使用範圍都毫無進展,則實在說不過去。

北京三里屯商業區華燈初上。(視覺中國)

事不畏難 服務市民要決心

過去港府一直強調提供這類支援並不容易,然而對比中港政府的具體行動,則不難發現困難雖有,但最大的差異仍在施政的決心和魄力。比如就中港兩地救護車互通方面,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在2018年大談交通制度、發牌制度不同的困難,此後便鮮有進展。然而在深圳市政府即將於6月推出的《跨境醫療措施》中,卻敲定了優化醫療轉運車輛口岸通關模式。

再以部分藥物只在香港出售,居內地港人必須回港取藥為例。這一困難在疫情下曾引發內地港人斷藥危機,香港政府也只暫時委託工聯會寄藥。然而《跨境醫療措施》卻通過「港藥通」項目,以港大深圳醫院為試點,批准使用香港上市的藥物和醫療器械,減少港人特殊疾病必須回港就醫的情況。雖然深圳的措施制定並非以方便在深港人為首要目的,具體實施效果也待施行後檢驗,但措施中諸多港府遲遲未能解決的內地港人就醫障礙卻有了清晰的計劃方案,可見政府決心才是關鍵。

上海外灘。(視覺中國)

融合趨勢 港府要宏觀策略

目前,對內地港人的支援更多來自內地政策,內地政府也更為積極、有決心。但支援內地港人始終是香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未來中港融合的必要方向,香港政府就必須主動承擔。更何況,對於內地港人的支援,需要兩地政府的配合才能更有效率。比如縱然一些居內地港人可以申請內地醫保,但由於香港和內地的病歷資料並不互通,讓長者、長期病患者的治療仍有困難。因此,面對支援內地港人的政策推動,香港政府也不可抱持搭內地政策順風車的偷懶心態。

隨著大灣區的發展,中港的融合,愈來愈多的港人北上是大勢所趨,香港政府需要更遠大的目光,處理不僅僅是長者異地福利、醫療、院舍安排,更有港人子女升學、置業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