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型央行數碼貨幣才是一般人所需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星期二(6月8日),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於香港銀行公會舉辦的金融科技研討會上公布「金融科技2025」策略,鼓勵金融業界於五年內全面應用金融科技以提供合理、高效的金融服務。該策略的內容包括五大主要範疇,其中第二項為「加深央行數碼貨幣研究……為香港在發行批發及零售層面央行數碼貨幣,加強準備」。

「央行數碼貨幣」一般意指由各地中央銀行以數字化方法發行的法定貨幣,其形式擺脫了以往慣用的實物現金及儲備。視乎貨幣具體應用環境,它又可以分為限制用於銀行及其他相關金融機構間的批發型央行數碼貨幣,以及滿足公眾日常消費支付需求的零售型央行數碼貨幣。根據年初公布的國際結算銀行第三次央行數碼貨幣調查結果,全球各地有86%央行正在參與推動發行數碼貨幣。

余偉文。(直播截圖)

未宜再忽略零售型數幣

金管局過去與央行數碼貨幣相關的工作主要都聚焦於批發型貨幣。該局自2017年起開始進行「Project LionRock」計劃探討批發型央行數碼貨幣,並在去年1月聯同泰國中央銀行同類研究「Project Inthanon」合作發表了關於跨境支付應用數碼貨幣的成果報告,到今年又加盟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啟動「多種央行數碼貨幣跨境網絡」項目。

相比之下,金管局對於零售型貨幣的興趣就顯得較低。今年3月,該局副總裁李達志才終於在國際結算銀行峰會提出要展開相關的概念驗證研究項目「Project Aurum」,但事實上國際結算銀行年初報告已經明言「跟通用零售型央行數碼貨幣相比,批發型央行數碼貨幣在全球範圍內都被視為優先度較低」,又指對於批發型貨幣產生較大興趣的往往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

發展受限肇源不思進取

香港當局對零售型央行數碼貨幣的忽略,有一部分源於其自我定位傾向只會思考如何處理金融機構之間的大宗交易,不太重視民間在公眾零售用到的小額支付。像是去年11月余偉文在「香港金融科技周2020」的主題演講,便仍然聲稱「藉批發層面的央行數碼貨幣,電子錢包服務商可以為旅客提供零售層面的服務,如匯款和跨境支付」,言下之意即是沒想去發展零售型數碼貨幣。

除此以外,本港金融科技落後當然也有主事者安於現狀、不求進取的原因。譬如2018年5月,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在立法會說「由於已具備有效的基礎支付設施和服務,央行發行數碼貨幣的吸引力相對較小」;再如2019年9月該局時任局長劉怡翔訪問在零售數幣領域走得最前的瑞典,跟其中央銀行行長會面時明明曾談及央行數碼貨幣問題,結果他返港撰寫網誌居然卻對此絕口不談。

中國人民銀行於去年5月宣布,將發行全球首款「中央銀行數位貨幣」數字人民幣,目前已在部份地區展開測試。(微博圖片)

回看近年同樣在數碼貨幣方面獲得長足發展的內地,前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離任前夕強調「研究數位貨幣不是說讓貨幣去實現某一種技術方案的應用,而是說本質上是要追求零售支付系統的方便性、快捷性和低成本」。偏偏香港研究便都是由分布式分類帳技術方案主導,這就難怪本地金融科技發展始終無法普惠整個社會,感覺不到其便利的一般人聽到相關消息紛紛提出質疑也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