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兩黨基建方案的共識在哪?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周四(24日),美國總統拜登與包括民主、共和兩黨多名議員一起宣布,兩黨在討論了近三個月後終於就先前其所提出的「基建計劃」達成協議。協議由9名民主黨、10名共和黨加1名中立議員所組成的「G21s」所提出,五年方案包括經費9730億美元,而延長版的八年方案則為1.2萬億美元方案,金額比起拜登政府當初提出的2萬億作出了大幅削減。雙方基本上只能就改善基建達成了共識,另外有關於改善教育和兒童看護的「美國家庭計劃」卻未能達成任何協議。

拜登的基建計劃本身是一個大膽有為的想法,試圖一次過應對美國經濟當下數個主要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基建不修引致居住環境轉差及製造業競爭力低下;社會隔代貧富懸殊,窮人難享有良好教育,最終引致部分人口競爭力持續低下等。當然,這些問題都是美國積累已久的問題,寄望一個數年數萬億美元的計劃能從根本改變問題,似乎有點不切實際。縱然如此,拜登所提出的基建計劃,不失為開始改革的一個嘗試,如果連這個也不開始的話,要化解美國經濟所面對的結構性問題便無從著手。

圖為 4月28日,美國總統拜登在國會發表上任百日演說。受新冠疫情的限聚令影響,並非所有國會成員都要出席。(Reuters)

共識是為了對抗中國

共和黨向來立場偏向於經濟新自由主義,不支持政府過度花費、傾向保護既得利益者,拜登破格的計劃會召來該黨反對是意料中事。雖然共和黨向來不太支持加大政府開支,對基建一直以來也相當保守,這也是造成美國現時基建嚴重不修的原因。不過,最終共和黨人仍然願意在基建計劃上配合拜登,究其原因很可能還是為了對抗中國崛起。

近幾十年中國在基建的成就充份證明,基建可以有效壓低製造業成本和增加人口流動性。尤其對於國土遼闊的中國而言,基建更是發展內陸地區的重要關鍵。美國自1990年代開始將經濟結構傾向於金融發展,利用美元的霸權地位在全球進行「收割」,但也令國內的產業空心化。近年美國跨黨派都意識到製造業空心化將令美國長期無法與中國競爭,而中國在基建方面的成功無擬改變了共和黨人對於基建「不賺錢」的負面看法。

中國基建進展迅猛,拜登誓言將與中國競爭:

+6

特朗普數年前發動貿易戰,也是留意到製造業空心化的問題,然而貿易戰的經驗說明了,單單只是提高關稅無法把製造業帶回美國,相反更會增加通脹。因此,共和黨人接受拜登改善基建的計劃很可能是希望藉此改善美國製造業,協助美國能維持經濟實力跟中國對抗。

對社會主義的根本抗拒

另一邊廂,共和黨人對「美國家庭計劃」的反對,則反映了他們始終是傾向於保護既得利益者及較有能力的中產,因此對於社會主義有根本性的抗拒。拜登政府的「美國家庭計劃」原計劃金額高達1.8萬億,比兩黨這次共識的金額還要高出差不多一半。該計劃的重點為所有美國學童額外提供四年免費教育,包括兩年的學前教育,及兩年後高中的社區學院教育。這兩者都是美國教育中最花錢的部分,例如不少貧窮家庭就不能供養孩子上大學。教育的差異令貧窮家庭的後代更難得到良好教育以在社會上向上流,變相造成隔代貧窮。

為所有公民提供良好教育雖然是公義之事,然而不少中產們並不希望自己的稅金用於「幫助他人的孩子」,因為他們並不認為這是自己的責任,甚至覺得政府與其此錢做這些事倒不如收少一點稅。在這種偏見下,代表中產利益的共和黨自然反對這類計劃,認為這是屬於「社會主義國家」的行為,違反了重視「自由」與「資本主義」的「美國傳統」。由此角度觀察,這次美國兩黨在基建預算計劃哪個部分能或不能達成共識,或許足以看出美國當下意識政治形態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