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推空氣清新藍圖 關鍵在減路邊廢氣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環保署周二(29日)推出新一份《香港空氣清新藍圖2035》,雖然不難看見政府對於本港空氣質素的願景處處,但是政府過去多年的環保政策,是否足夠令本港空氣質素得以「清新」,至今仍然未有保證。

從數據看來,近年的本港空氣質素的確有所改善。如以「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為例,2013年的一般及路邊監測站讀數為47及57微克/立方米,直至2020年已低至27及32微克/立方米,的確已達到2013年時減排15%至40%的目標。但是達標歸達標,市民健康能否受到保障,其實是另一疑問。

然而部分污染物的減少,並不等於空氣質素已達健康標準。例如在2013年的《香港空氣清新藍圖》中,當時便指出2011年時的大氣及路邊二氧化氮濃度約為60及120微克/立方米,並推算在2020年時大氣及路邊的二氧化氮會分別低至40及80微克/立方米,而政府在2020年時亦已達標。不過問題是早在當年推算時,其大氣二氧化氮的減排目標也只略低於新空氣質素指標(40微克/立方米),而路邊數據的估算更是高於指標近倍。因此就算2020年錄得的二氧化氮數值確實減少,部分路邊監測站數值仍依然高於指標的70%至85%不等。實際成果距離保障市民健康,仍有相當進步空間。

問題是早在當年推算時,其大氣二氧化氮的減排目標也只略低於新空氣質素指標(40微克/立方米),而路邊數據的估算更是高於指標近倍。(資料圖片)

汽車廢氣未解決

本港人多車多,路面空氣污染的隱憂並非一日之寒,環保署早在2013年的《香港空氣清新藍圖》中已注意到路面汽車對空氣質素的影響。不過從政府最新的《香港空氣清新藍圖2035》中所見,香港的路邊空氣污染情況,可能須到2030年左右才能達成路邊二氧化氮濃度底於40微克/立方米的目標。香港路邊若要回復「空氣清新」,市民可能需要再等十年。

政府藍圖不只目標遙遠,其所提政策亦未見新猶。當中包括例如重提推展《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繼續淘汰老舊柴油商業車、資助安裝減排裝置等,但對於一直存在的龐大私家車數字,以及進展步伐緩慢的電動車更換及充電站建設落後的問題,《藍圖2035》都未見得能解決問題。本港現時有逾78萬架已領牌汽車,但本港電動私家車數字僅約18,100輛,及至藍圖內提及的「EV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政府就算成功將所收申請涉及的100,000個停車位全部轉為電動車充電站,其總數也只是全港75萬個泊車位的不足七分之一。因此即使全球的汽車動力技術正在改進,它們能對香港的路邊空氣質素有多大影響,目前仍不宜過於樂觀。

環境局6月29日公布《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35》,談及改善本港空氣質素行動。(資料圖片)

藍圖真能達成嗎?

即使政府在空氣質素方面,目前大體能夠達成2013年所訂目標,但在目前的政策步伐之下,它們能否繼續趕及在2035年前達成另一藍圖,本已令人相當擔心。加上除了《香港空氣清新藍圖2035》之外,政府前前後後亦已推出多份關於未來環保發展的藍圖,包括《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等,無奈這些藍圖都無法兌現以前承諾,例如人均棄置廢物量不跌反升,減廢政策收效有限等。或許政府除了繪畫藍圖之外,如何真正落實這些藍圖才是真正值得著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