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反壟斷政策正在改變市場生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華爾街日報》本周三(14日)引述消息指出,中國兩大平台經濟企業,騰訊與阿里巴巴正在考慮逐步互相開放生態系統。報道指出,阿里初步可能在淘寶、天貓等電商平台引入微信支付;而騰訊則會允許阿里的電商訊息在其微信中分享,是及通過微信小程序連接到阿里巴巴的其他服務。騰訊與阿里巴巴屬中國國內兩大平台勢力,由於在支付工具方面的競爭,因此各有「山頭」,其生態系統過去一直互不開放。這次考慮逐步開放的消息無疑是受到近年中國政府不斷強化的反壟斷政策所影響。

騰訊與阿里巴巴都是中國著名的平台經濟體,每間所涉及的業務眾多,幾乎可以自成生態。不過,由於兩者的競爭性亦非常強大,亦使得兩間公司的業務之間大多不相互通。例如騰訊旗下的「微信支付」(wechat pay)和阿里巴巴的「支付寶」(alipay)這兩大主流支付工具競爭性非常強,因此一般在對方的生態圈中的其他服務一般不會兼容,因此在網路上常有「騰訊系」和「阿里系」之分。

從「山頭主義」到開放互通

這次有傳雙方正在考慮逐步互相開放生態,其背後的契機相信很大程度是兩間公司均感受到中央政府近年大力推動反壟斷政策的影響。近年中國政府強化對大型平台經濟的反壟斷打擊,包括針對它們通過併購消除競爭者,以及以「二選一」等排他性方法保持市場壟斷力等。阿里巴巴的電商平台受到的打擊最為明顯,而騰訊也已被中央點名正處於調查當中。

由於騰訊和阿里巴巴都各自在反壟斷的名單中,兩者的經營前景近來受到不少壓力,這也反映在各自的股價上。港股阿里巴巴在去年11月前(螞蟻上市被叫停前)一度高於300元,至上周一度跌穿200元關口;而騰訊也自今年1月高峰的每股760元跌至上周低見520元左右,跌幅也達32%,兩者的跌幅都在三成以上。

過去,由於兩者都不希望引入競爭,所以並沒有誘引於考慮生態互通,但在反壟斷的強力影響下,既然競爭已經無法排除,加上兩者都感受到威脅,在「求生意志」的驅使下,兩者才逐漸有了不怕競爭而考慮互通的想法。即使消息還未落實,但兩間公司能「從無到有」產生這種想法,已經是反壟斷政策發揮作用的例證。

中國市監局宣布,阿里、騰訊、滴滴、蘇寧、美團五大互聯網平台共22起合併或收購案均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第二十一條,分別處以50萬元罰款。

互通受惠的是消費者

我們曾指出,反壟斷的目的是針對大型企業排除競爭扭曲市場的行為,並非要扼殺大型企業的生存空間。而大企業如果不思進取,除了依靠壟斷行為之外便無法賺錢,那在反壟斷風潮下,它們只能退出歷史洪流。歐美國家在2010年代對中國光伏產業加徵反傾銷稅後,它們的光伏企業在沒有來自中國的競爭下,仍然不思進取,最終仍無法阻止中國光伏企業成為全球第一。可見即使有國策保護,但如果沒有競爭提高水平,最終仍不免被淘汰。

反壟斷刺激競爭,大企業為了生存便得打破既有框限,發揮創新精神。消費者或許以為反壟斷與他們的日常有些距離,並不能很好地掌握到底競爭與他們有多大關係。騰訊與阿里巴巴考慮互通正好作為一個示範,突顯反壟斷改變市場生態能為消費者帶來什麼好處。不少消費者過去對兩者生態互相不通感到不便,但又無可奈何,如果兩個平台生態能實現互通,對廣大消費者自然更為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