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債務危機 源於政策選定贏家?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中國恒大集團捲入債務危機已經一段時間,至今公司的現金流仍未安定下來。過去幾個月,恒大的債券價格和股價都不斷下挫,各大評級機構也紛紛下調其信用評級。本周四,市場分析機構REDD更引述消息人士指,恒大已通知兩間銀行將無法支付本月21日到期的貸款利息,破產風險可謂愈來愈大。

恒大當下的狀況,自然因為管理層的營運有問題,但宏觀一點看,這也與中央政府近年全力打擊內地房地產價格有關。中央多年以來強調「房住不炒」的理念,今年初更推出硬招限制房地產按揭等,這使得內地樓市交易量與價格近期持續低迷。對於像恒大這樣的地產發展商而言,政策打擊了它們的收入,令現金流容易出現問題,原本依靠借貸勉強維持的經營陷入困難。事實上除了恒大之外,近來內地已有一些較小的房地產發展商倒閉,更有內媒統計平均每日都有一間內房企業倒閉,顯然整個行業都受到政策影響。

特區政府應參考內地「房住不炒」的調控,提高在土地、房屋問題上的治理效能,讓房屋回歸「居住」的本質。(資料圖片)

政府「選取贏家」

中國政府這樣以政策改變市場,將會人為地令到某些行業成為「輸家」,某些行業成為「贏家」。房地產業在中國近年的改革中毫無疑問便是政策的「輸家」。在自由主義經濟學中,這種由政府選取贏家輸家的行為稱為「選取贏家」(picking winners),這種由公權力作出凌駕性的經濟管理被認為既不公平,也沒有效率。

自由經濟主義者往往認為,只有市場才有資格決定勝者與敗者。一門行業能否成功,應取決於市場供求等基本經濟因素。而且,市場作為一個效率最大化的象徵,通過市場原則決定的勝者敗者傾向於將社會經濟的效率最大化。反之,政策引致的成功與失敗都是因為帶有人為或政治偏見,則並非最佳的選擇。

市場一定比政策好?

然而,市場的決定是否一定比政策決定來得好?從某種意義上,市場決定的確是達致效率最大化的最佳方法,然而這個「效率」所追求的東西又是否就是整個社會所需要的,就是另外一個問題。

市場提升的效率是製造利潤的能力。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就指出,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是「M-C-M」(金錢 > 商品 > 金錢),商品只是一種中介,最終目的是通過商品交易得到更多的金錢。市場的效率說到底只能說是累積資本和製造金錢的能力,而這恰恰未必就是社會所需。

以房地產為例,在市場經濟中,房地產業成功只代表了房地產是累積資本一個比較好的方式。然而,對於真正要生活的人而言,他們需要的不是資本而是有可以安居的住房。樓價不斷上升將使很多人連房也買不起、租不起,試問這種「效率」又怎會是社會真正所需?這種對資本公平的市場原則,對廣大的民眾而言又到底是否「公平」?

政府政策和市場互有長短,政策並非萬能,但市場也未必一定優勝於政策。最終我們必須問,社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只有按實質情況利用好政策和市場兩者,才能得到合乎整體所需的經濟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