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理財通啟動 陸港互通又進一步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籌劃多時的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上周五(9月10日)正式啟用。通過「跨境理財通」系統,粵港澳三地居民可通過本地銀行的跨境合作伙伴購買金融理財產品。現階段「北向通」(港澳居民購買內地金融產品)及「南向通」(內地居民購買港澳金融產品)各設有1,500億元人民幣的單邊額度以及100萬元人民幣的個人額度。正如政府及各個財經分析指出,「跨境理財通」不單可以幫助人民幣國際化及為香港帶來新的資金和機會以鞏固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可以更進一步完善香港與內地的互聯互通。

「跨境理財通」其實只是陸港互聯互通的一步。從回歸以來,例如最初的《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及開放自由行等安排,以及後來的股市互聯互通機制(滬深股通及港股通),還有高鐵一地兩檢,以及香港居民回內地工作和生活的安排等。香港與內地在各方面的互通機制都在不斷改進。這其實也反映了維繫陸港兩地關係的「一國兩制」框架也不斷有着變化。

「一國兩制」不變型不走樣?

過去,包括一些內地官員在內的很多人都認為「一國兩制」等於「香港有香港的一制,內地有內地的一制」,兩種制度「河水不犯井水」。然而這種想法既不現實,也不利於香港和內地發展長久有利的關係。在回歸後的20多年間,內地和香港也改變甚大,當初定下來的「一國兩制」難免在歲月中出現要調適的地方。

尤其是,香港與內地的經濟關係愈發緊密,內地的經濟體量愈來愈大,舊時代的機制自然無法滿足新的需要。例如在中英談判香港前途問題之時,上海和深圳股票交易所根本還未成立,即使到了回歸之時,上深交所的規模仍然不大,自然當時所說的「一國兩制」便不會怎麼提及股市互聯互通的機制。過去回內地工作和定居的香港人不多,即使有也是抱着回歸心理,根本沒有思考什麼退休問題。但隨着愈來愈多香港人到內地工作和定居,加上內地快速發展的社保及身份確認制度等,現在便有必要建立機制為這些港人辦理內地居民證及加入內地的社保等。

中央進一步提出治港的戰略目標就是保證「一國兩制」實踐「不走樣」、「不變形」,確保「一國兩制」能夠「行穩致遠」。(中新社)

有些人時常強調「一國兩制」要「五十年不變」或是「不變型不走樣」,但這是指大原則、本質不變,香港與內地的互通機制作為實際操作,又怎麼可能不隨現實需要而發展?

什麼變,什麼不變?

當然,這並非說香港的「一制」最終就要與「內地」互通至變成一樣。在合乎「一國兩制」的基本政治倫理下,香港的一制應該保留有自己的特色。如果說「一國兩制」是「不變型不走樣」的話,可以說就是這種尊重香港特色的精神不變。

「一國兩制」是有彈性的機制,它的執行總會跟着社會和時代而改變,磨蹭於「五十年不變」或是「2047」這些問題上其實都是多餘的。香港人應該花心思的地方是怎樣令到「一國兩制」變得更好而非變得更差,幫助香港更順利融入內地發展大局。例如「跨境理財通」只是金融互通的一個嘗試,未來按實質需要,在人才交流、工作安排、甚至醫療等福利安排上仍然有更多機制可能要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