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發展有價值 方向定位要清晰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接受本地報章訪問,指對於香港在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地位有信心,甚至可以於未來超越紐約,成為市場領導。他指出香港的最大優勢是稅制簡單、法律及交通網絡完善,而且更有大灣區市場作為後盾。再者,文化藝術市場有利於吸引海外業界及旅客訪港,配合建構高端旅遊,並協助業界透過香港進入大灣區市場。

受到疫情所造成的經濟打擊,全球藝術市場亦同樣到受到波及,不少藝術展覽及拍賣會被迫取消,但根據藝術市場調研機構ArtTactic的數據可見,即使在2020年全球總體拍賣銷售額較2019年下降了接近26%,香港卻成功逆流而上,在全球藝術市場佔有率首度超越了倫敦,成為世界第二大當代藝術拍賣市場,僅次於紐約。

低稅環境令藝術品在港大賣

另外在5月,香港亦復辦了國際藝術盛事「Art Basel」(巴塞爾藝術展),徐英偉透露當時有展商縱然未能親身訪港,仍直接將藝術品運送到港進行買賣,甚至有展品價值過千萬元,顯示出商家對香港的專業管理有信心。

但上述香港優勢其實以經濟角度解讀會更為合理。由於香港採用分離課稅形式向拍賣公司收取藝術拍賣品稅項,其稅率只為落槌價的0.5%,只為內地的四分之一。更甚者,台灣於四月時修訂藝術品拍賣稅率至1.2%,不過就連台灣業界人士亦覺得仍未能與香港競爭,應要以香港作為參考基數。與此同時,香港的整體交通配套亦對買賣藝術品雙方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同時節省交通及運輸的時間與金錢成本。

發展藝術品拍賣市場之後

通過建構優質文化藝場市場無疑可以吸引更多海外業界人士及旅客來港,但局長想協助業界透過香港進入大灣區市場的如意算盤,則需要更完整的計算方可打響。現時香港的藝術展覽及拍賣市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著稅率優勢以及外地藝術品去支撐,倘若亞洲區有其他地方以一個更低的稅率去作招來,香港的地位便會朝不保夕。

因此香港更應由根源做起,著力打造優質文化藝場市場,營造更多以及更好的藝文發展空間。一方面刺激本地藝文發展,另一方面更可以通過銷售本地藝術及文化產物到外地,由本地出口藝術品,以創造更多本地經濟效益。就以曾灶財作品為例,其中一張紙本墨寶就以港幣175,000成交,足以印證本地出口藝術品有價有市。

其次,當買賣雙方可以於香港完成所有交易程序,業界透過香港進入大灣區市場的誘因便大大減少。因此局方更應加大力度去拓展大灣區市場,例如招攬大灣區藝術家來港進行創作,甚至支助本地藝術家到大灣區遊歷創作,進行文化交流等。

歸根究底,當香港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交出好成績,政府不應白白浪費大好機遇。在研究及落實政策之前不應只作空談,不論是為了本地藝文、經濟或是大灣區發展機遇,應盡快確定目標,並且盡力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