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前瞻|社會保障光譜應更全面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小欖醫院周六(2日)發生一宗醫療事故,一名63歲男病人由兩名職員協助淋浴期間,被發現左邊腰部及手肘皮膚發紅,其後皮膚更加出現水泡。當值醫生安排病人轉送屯門醫院接受治療,送院臨床評估後確認病人左邊手部、腹部、臀部及下肢等6%皮膚被燙傷。小欖醫院發言人表示,兩間醫院的醫療團隊已跟病人家屬會面解釋事件及致歉,又指會繼續為病人提供適切治療。

釀成是次意外的可能解釋有二個:一是院方職員疏忽,未在開水後為病人感測水溫便直接置病人於淋浴室中;二是職員故意傷害病人,刻意讓病人使用高溫熱水。不過既然是次醫療事故由當值醫生主動向傷者家人通報,可以傾向相信意外成因屬於前者,但鑑於過往社會亦有發生過虐待智障人士的事件,因此院方應該詳細調查並向公眾交代。

由完整統計做起

現時有關全港智障人士人口的最新數據來自2013年,當時政府統計處粗略估算「全港智障人士的總數可能為71,000人至101,000人左右,即代表全港智障人士的普遍率為1.0%至1.4%」新一輪的統計調查則於2019年進行,有關結果原先預期會於今年年底左右公布。

當政府要針對為智障人士所設的醫療及院舍政策作出改善,前題必定是對於相關人口有一個完整的統計,方能準確計算出應該調配資源的數字。惟由上述可見,即使數據統計工作是由政府及官方機構所進行,得出的數字亦非常浮動而且過時,甚至連當局也承認上一份統計結果「得出的居住在住戶內的智障人士數目,有低估的情況」。由此可見,政府應該考慮調配資源將相關人口調查常規化,以便掌握更準確的數據。

撥款支援要得其所

另一方面,政府應該更精準運用支持智障人士家人的撥款,像是增設供智障人士直系親屬申請的照顧者津貼以減輕其經濟壓力,令他們可以於工作抽身並自行照顧智障人士,況且鼓勵以家庭本身作為照顧單位還能舒緩本地醫療及照顧人手不足問題,也可以避免造成責任外判衍生的問題,例如性騷擾及暴力對待等。

新年度《施政報告》周三(6日)公布,政府應適當更新相關醫療及院舍政策。政府在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私營殘疾人士院舍買位計劃」增設暫顧服務宿位,為嚴重弱智人士減輕了要舟車勞頓去展能中心的壓力,惟除此之外卻鮮有針對性的改善措施或施政。然而智障人士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往往未受足夠關注,管治階層自然更應盡力做好相關政策落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