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社會保障不能止於增加福利金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三(6日)發表本屆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重點推銷北部都會區規劃,預期可以產生65萬個職位,額外增加16.5萬至18.6萬個住宅單位。但眼前的民生問題,社會保障的措施和討論可謂聊備一格,只以增加福利金充撐場面。

《施政報告》提出劃一發放3,815元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增加在職家庭津貼計劃資助額和放寬申請資格,以及增加綜援租金津貼和其他特別津貼資格,這些是德政,受助者可以短期受惠,尤其有望紓緩基層租屋開支。至於在現金福利以外,強制舉報虐待兒童個案也是較重要的立法建議。

政府宣布於明年下半年合併普通及高額長生津,劃一採用普通津貼中較寬鬆的資產上限,合資格申請人將可領取高額津貼。(梁鵬威攝)

重規劃亦不可輕保障

在扶貧策略方面,《報告》僅現金福利替長者脫貧,以就業和職津支援基層在職家庭,加快興建公屋、過渡性房屋和發放現金津貼,以及為低收入僱員代供強積金和長遠考慮實行年金制度,暴露政府到任期即將結束也沒有決心改善社會保障。

不論在上屆或本屆任期,政策介入前和介入後的貧窮率均呈上升,去年有109.8萬人的收入低於貧窮線,佔人口15.8%,但政府從沒有定下扶貧目標,更視貧窮為資本主義下的必然結果。當沒有扶貧目標,官員難以量度政策成效,「共同富裕」亦無從說起。第二,本港處於由創科主導的經濟轉型,但教育水平較低的市民未能從中受惠,工作容易被零散化甚或被替代,但政府欠缺針對相關勞工保障,亦欠缺適應新時代的再就業再培訓計劃。第三,現時強積金供款比率之低,根本不能足以令長者安享晚年。這裏亦延伸一個問題,單靠低稅制之下的公帑支援與日俱增的長者福利開支,政府財政壓力勢必增加。

上水發生母子雙屍命案,有社工建議政府要為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增撥更多資源,同時亦需制訂照顧者為本位的照顧者支援政策,長者及照顧者支援環環緊扣,才能達致居家安老。(林振華攝)

非現金支援同樣重要

再者,很多支援老幼和體弱者的服務不能由個人和家庭自行處理,現金以外的社會服務不可少,諸如社福人手、土地、設施也需要政府統籌。去年11月母親勒斃智障兒子案,今年4月的雙老倫常命案,上月的兒子猝逝百歲母親失照顧而死案等,正正反映院舍宿位短缺、社區照顧不足,和被照顧者同受生活壓力。政府每年《施政報告》均僅羅列丁點兒的進展,例如於今年向合資格的私營殘疾人士院舍購買45個指定暫顧宿位,新增數量顯然是杯水車薪。

要提供社會服務,有賴社福機構和員工執行。《施政報告》列出本年完成優化整筆撥款津助制度的檢討工作,但完成不代表持分者滿意,例如社聯批評政府未有總結檢討成果,遑論社工多年來爭取推翻整筆撥款制度,要求政府重新按實際服務需要撥款。

香港需要新的城市規劃及經濟發展來改善民生,但這些只是第一分配,社會保障作為第二分配仍然不可或缺,以社會服務和福利來扶貧安老助弱。新冠疫情後,很多國際智庫和學者也指出各地的貧富差距擴大,相信香港也難倖免。《施政報告》或反映官員以為多發一點福利金已可消弭矛盾,但要完善本地社會保障制度,官員必須從根本改革一次、二次分配制度,設下減貧指標,並趁勞動人口尚在充裕之時訂立三方供款的退保制度。即使本屆任期未能成事,也要立下此等目標,好讓下屆政府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