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書》說明了基調 民主派應積極接招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改制後首場立法會選舉結束後,中央政府隨即在周一(20日)發佈了《「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白皮書(《白皮書》),除了回顧香港過去經歷過的民主歷程,亦重申了北京對於香港民主化發展的原則和立場。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周一表示十分歡迎中央政府在香港剛完成立法會換屆選舉後發表白皮書,並形容有關文件詳細和有系統地回顧、總結香港民主發展歷程,甚至直接指出普選特首曾經是「垂手可得」,而且根據現時的「正常軌道」,「未必需要很長時間即可實現」普選行政長官。

然而,社會普遍對於國務院在選舉結束後發表的白皮書表現反應冷淡,部份人或者認為《白皮書》不過是北京的「官樣文章」,未必具有重要和實際意義。但是,《白皮書》既然明確地闡明了北京仍然以「雙普選」為目標的「一國兩制」官方立場,只是這個過程將繼續按照中央主權定下的路線及《基本法》框架進行,香港社會尤其是民主派領袖深思的是,到底打算用怎樣的心態面對甚至參與?

林鄭月娥認為,中央在此時發表白皮書,能詳細和有系統回顧並總結香港民主發展歷程,對負面批評提供非常有力的理據。(余俊亮攝)

參選機會擺在眼前

其實不論是剛發佈的白皮書,抑或改制後的立法會換屆選舉,北京早已經明確為香港的民主發展定下基調。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早前談及的「五光十色」是其中一個明顯例子,而《白皮書》亦強調「愛國者治港」的要求不代表「不允許持不同政見或主張者存在,也不意味着壓制批評政府的聲音」。在立法會選舉改制後,誠然存在資格審查,而北京認可的普選模式也必然包括了提名委員會的把關機制,但從北京的立場看來這只是為了防範「危害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人」循選舉晉身體制之內,而並非排斥民主派的參與。

事實上,剛完結的立法會換屆選舉,所有不被認為屬於「建制派」的候選人均一一通過政府的資格審查。除了社福界的狄志遠之外,被視為非建制派的候選人雖然最終沒有當選,但這並非因為他們被排除在外,而只是因為中間派、「黃絲」選民出來投票的人數不多。或者換個說法,若然有更多的非建制派落場參選,而他們的支持者又願意出來投票的話,立法會的組成便很可能不會是今天的模樣。假如社會部份聲音仍然要認為北京目的只在於搞「清一色」的選舉,實情亦只是受「心魔」等包袱所困擾,某種程度上也是庸人自擾。

非建制在此次選舉中幾乎全軍覆沒。(路透社)

生態改變是既定事實
走出香港民主是關鍵

不論社會是否認同《白皮書》中北京對於香港民主進程的各個說法,這部《白皮書》將代表中央政府往後在香港民主化發展的立場,而且眾所皆知這些看法將不會動搖。特別是,整份《白皮書》以六個章節回顧了香港的民主發展歷程,其中除了提及了北京自港英年代起與西方國家在香港民主化問題上的角力外,亦重點回顧了自主權移交以來北京為了實現「雙普選」所作出的「努力」以及曾經遇到的「阻力」。民主派和一些市民未必認同這些是努力和阻力,但這正正是中央和他們對推動香港民主進程的視角分別。過去廿多年來,這個差異已經令民主進展緩慢,此後是否還應該這樣下去?

《白皮書》說明了往後的發展是「探索具有香港特色的民主發展道路」,而要回應這一系列的既定事實,關鍵仍然是民主派以及社會部份聲音打算在香港民主化發展上扮演怎樣的角色。

或許我們可以大膽問一個問題:一旦新任特首就任後,旋即為香港政改展開諮詢,啟動政改五部曲,在提名委員會的機制下實現普選行政長官,民主派以至他們的支持者將選擇如何面對這個機會?(Reuters)

特首林鄭月娥形容普選特首曾經是「垂手可得」,不論是否如此,包括近日的立法會換屆選舉在內過去兩年的事件,已說明不論社會以怎樣的模式「杯葛」和「反對」,香港的政制發展亦將像火車一樣按照既定的軌道前行,一些大框架問題亦不能由社會脫離原則地任意商討。或許我們可以大膽問一個問題:一旦下任特首上台後旋即政改展開諮詢,啟動政改五部曲,在提名委員會的機制下實現普選行政長官,民主派以至他們的支持者將如何面對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