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的士保險燃眉之急 更要完善業界環境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的士保險業界龍頭泰加保險早前拒絕承接的士保險新單,近日再去信業界指,指明會在7日通知期後「退保」。保監局周二(4日)回覆報章查詢指知悉事件,為確保市場穩定運作和避免對的士業及巿民造成影響,較早前已聯繫香港保險業聯會及其他保險公司擬定方案,現時已有保險公司同意向受影響的投保車主,提供30日的按保方案,確保的士不會因為保單被取消,因而突然未能符合法例行車。

由於汽車必須要備有有效和符合條例規訂的第三者傷亡責任保險可在道路行駛,而早年受金融海嘯冲擊後,汽車保險業界開展了「割喉式」的減價戰,泰加保險以保費價格優勢在該段時間吸納了大批車主投保,自始就成為了的士保險業界的龍頭。

雖然香港有五十多家有牌承保車險的保險公司,但因為的士保險虧蝕嚴重,導致只有不足十家保險公司願意接受的士保險。據的士業界估計,泰加保險現時承辦逾萬輛的士的車保,市佔率達到六成,當龍頭公司拒絕再為業界承保,便導致了大量的士有機會被迫停駛的局面。

即使現時有四間保險公司提供臨時承保計劃,包括中銀集團保險、中國太平洋保險、中國太平保險,以及招商永隆保險,市場能否在短時間消化大量需求仍是未知之數。

疫情下,中環的士站不時可見的士車龍。(梁鵬威攝)

須對正泰加棄保原因下藥

泰加保險表示,暫停承接從其他保險公司轉移新的士保單的行為是為了避免被長時間被停止外幣投資,而導致潛在財務損失。不過其實在去年十一月底「泰加保險」就已經接獲保監局同意恢復其外幣投資,現時仍然有進一步的退保行動,背後原因值得社會深思。

即使的士保費在近年間持續上升,但泰加保險仍然選擇退保。在2005至2020年的16年間,保險公司於的士業務中有11年錄得虧損,箇中當然有商業和經濟因素,但原因是否僅此?

立法會曾探討的士車保問題,總結出包攬訴訟猖獗、及司機駕駛安全兩大問題,或許可以視之為導致的士保險業務索償成本增加的因素。例如在2017至2019年間車輛保險騙案涉案金額由一至兩萬不等,但在2020年就急升至143萬。另外,目前1.8萬多輛的士行駛,涉及的交通意外按年亦有輕微上升趨勢,在2017至2019間就由3,837上升至4,198宗。

政府要扶正行業生態

泰加保險退保是其商業決定,旁人難以置喙。局方現時協調的士業界與其他保險公司,有助令事件放緩,不過假若行業根本需要未被正視,亦難免再一次發生退保危機。

長遠而言政府亦應負上扶正行業生態的負任,例如可以考慮強制司機安裝行車紀錄儀及加大打擊包攬訴訟力度以保障保險業界利益,營造一個雙方都滿意的經營環境,令兩個業界都能夠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