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青年更生 社會修補撕裂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根據香港警方公布的數字,截至去年11月底,香港涉及反修例運動共有10,270人被捕,包括4009名學生,其中1117名學生已被起訴。他們當中有人已經服刑完畢出獄,有中學校長預計當他們陸續出獄,今年將會是這些學生申請重返校園的高峰期。

奈何重返社會的道路並不平坦,例如有學生於保釋期間成功考入大學,惟被定罪出獄後即被開除學籍,亦有中學生於案件未開審就被開除學席。再者由於現時仍然有不少學校對於相關學生持有忌諱態度,而將他們拒諸門外,即使學生希望重新入學亦非易事。

各界都應予更生學生更多機會

其實當學生已經待過了刑期,承擔了相關的刑責,對於已經反思己過,願意改過自身的他們,政府與社會各界其實都有責任協助他們繼續抱持正確態度去重投社會,就好像對待其他更生人士一樣,不應有任何歧視或有色眼鏡。

而現時有學校拒絕他們重返學園的做法明顯不值得鼓勵,因為等同於「二次懲罰」。事實上學校應該要為更生學生提供教化作用,非要作出懲罰。拒絕更生學生,不但對他們的求學之路造成阻礙,同時亦是剝奪了他們重投正常社會的機會。

田北辰認為,對於有悔意的年輕人,政府應盡力協助他們重投校園,學習正確價值觀和正向思維,甚至用自己的經驗去正面影響其他人。(田北辰影片截圖)

政策配合可強化更生效果

觀乎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於去年暑假起,聘用了四名被判入更生中心的大學生為研究助理,而中心則形容他們表現良好而且有禮認真。其總監葉兆輝教授亦明言,認為當年輕人承擔了懲罰後應該要有人將他們再次扶起,實踐想法而聘用更生學生,而相關的做法及思想都值得社會各界參考。

回望教育局近日指出,被判囚學生服刑後如需學位安排服務,可以尋找局方支援,以協助返回原校或其他學校就讀,但相對上仍然落入了一個被動的狀態,有見及此,局主其實可以考慮同時推出政策,主動出擊去協助有需要學生。例如向學校提供指引,教導學校該如何正確且有效地引領更生學生繼續踏上正途,更要帶頭鼓勵學校留位予相關學生,作為兩者的橋樑,而非等工夫找上門。

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教授:「如何去修補、重建關係,需要大家去行一步。」

更新人士是社會和諧新指標

雖然有部份年輕人曾經受到社會氣氛影響,以不當的手法去表達不滿及訴求,但若決心改過的年青人可以順利且輕易重新融入社會,就意味著社會的包容度有所進步,是以印證社會變得更和諧。而假若社會最後決定是要放棄他們,則有機會是為下一次亂象埋下種子最後到頭來受害的只會是整個社會的穩定。所以觀察社會對於相關更生人士的接納程度,可以作為一種衡量社會關係修補程度的指標,而希望社會繼續保持《港區國安法》實施過後的穩定,社會各界都有責任推動接納更生人士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