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無用論站不住腳 盡快接種以保護社會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周二(8日),香港新增625宗確診個案,再次創下疫情爆發以來的新高。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同日出席完行政會議後宣布多項措施遏止疫情的傳播,「疫苗通行證」本月24日推行起,市民進入宗教場所、商場、百貨公司,街市(或市集)、髮型及理髮屋合共六種處所均需要如進入食肆一樣已接種疫苗。限聚令亦收緊至二人,並且禁止兩個家庭以上在私人地方進行跨家庭聚會,違反強檢力等防疫措施亦將會加重罰則,務求盡快令疫情得到控制。

無可否認,很多措施都限制了未有接種疫苗人士的行動自由,然而面對這一波疫情的衝擊,最直接的應對辦法始終是不同的年齡層都盡快接種疫苗。尤其是,按現時的數字來看,三名確診的長者分別出現危殆和嚴重的情況都是由於未有接種疫苗所致,而大部份已接種疫苗的確診個案均只需留院數天便可以痊愈。假如社會只是看到「疫苗通行證」將限制不少活動,繼而埋怨政府採取嚴厲的防疫措施杜絕病毒傳播,卻仍然不正面審視接種疫苗的重要,甚至質疑疫苗的用處,無疑不利社會戰勝疫情。

2月8日疫情記者會。(廖雁雄攝)

失去理智的「打針無用論」

「打針到底有沒有用?」這類型問題從疫苗接種計劃推行以來就可謂未曾休止。不少人都會傾向質疑疫苗無助防止病毒傳播為理由而拒絕接種,甚至以近日創新高的確診數字來引證說明「打針無用」的講法,繼而似是疑非地歸納出一些「結論」,用作證他們的看法。

然而,當疫苗接種計劃推行已逾一年,早已經有不少專家學者多次強調疫苗的目的是減慢傳播風險,避免重症和降低死亡風險時,全球亦早已接種超過102.2億劑新冠疫苗,卻仍然可以有部份市民以各種理由否定疫苗的作用,拒絕接種,問題似乎已經不再單單是疫苗本身,反而部份是「選擇性地」失去了理智。

以香港為例,七成多市民已接種兩劑疫苗,但第五波疫情的確診患者中不足58%的人是已接種兩劑,換言之兩成多未接種兩劑的市民佔了逾42%確診患者。而且已接種兩劑的患者中大部份均沒有出現嚴重的症狀,而在深切治療病房接受密切觀察的三名分別處於危殆和嚴重的患者均未有接種疫苗。

根據新加坡的數字,當地疫苗接種率已經接近九成,儘管確診數字亦是在周一(7日)創下單日超過15,000宗的確診個案,然而當地直至今日的留院人數就只有1,074人,死亡比率更是持續地維持在極低的水平,甚至死亡率主要來自未完全接種疫苗的人士(1.5%),而已接種疫苗的死亡率更低至0.13%的水平,以上的數據早就說明了疫苗有助減低重症和死亡風險。

由此可見疫苗對於遏止病毒所引發的死亡風險的效用,「打針無用論」的論者執着的就可能只是自己想像出來的恐懼。

林士德體育館疫苗接種中心於新年假後重開,未見人龍。(鄭子峰攝)

香港人在怕什麼?

在疫苗接種計劃推行初期,部份市民感到疑慮是人之常情。然而,當大量數據都說明疫苗的效用時,仍然執着以懷疑的目光看待疫苗,卻又同時奢望各種防疫措施可以得到放鬆,就明顯地是不切實際。

近日,歐美地區亦先後爆發反疫苗及抗疫措施的大型示威活動。特別是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大批大貨車、農夫車司機堵塞了首都多處的交通幹道,除了抗議當局要求司機出示疫苗接種紀錄,同時反對多項抗疫措施,又自稱這次行動為「2022自由車隊」(Freedom Convoy 2022)。

加拿大首都渥太華(Ottawa)市長沃特森周日(6日)宣布進入緊急狀態。(AP)

然而,隨着當地的疫苗接種率亦逐步接近八成,已接種疫苗與未接種疫苗的分別的亦愈趨明顯,尤其是超過七成的入院比率和死亡率都是來自未有接種疫苗的群體。如果仍然否定疫苗的效用,結果除了只能是被病毒「物競天擇」地篩選淘汰外,恐怕再沒有其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