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危機|歐洲秩序的一課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行動在周日(27日)踏入第四日,總統澤連斯基據報拒絕了美國協助逃走的建議。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宣布,將提供總值3.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歐洲國家則陸續表態支持將俄羅斯排除在國際銀行支付系統SWIFT之外。

但一切暫時都無阻俄羅斯部隊向烏克蘭首都基輔推進,而隨着俄軍控制的地區愈來愈多,戰爭何時落幕的問題令人關注。而如果細心留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勢力安排,其實不難發現世界要維持和平,確保列強有充份參與是一個重要因素。

烏克蘭軍方的軍車內受襲後起火。(Evgeniy Maloetka/美聯社)

戰後世界秩序:缺一不可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45年結束,勢力均衡一直被視為是和平關鍵。只要各國的政治、軍事、經濟、外交力量都能夠維持均衡,國家之間就較難互相吞併。而這種均衡秩序都需要各國列強充份地參與維持,採取一致地措施抑制任何挑戰秩序的國家,這樣才能避免戰爭再度爆發。

因此,英國首相邱吉爾在1941年起與美國籌定戰後的和平秩序之際,美國總統羅斯福就已經意識到,戰後秩序的安排不可能排斥其他大國參與,並包括了中國和蘇聯共同制定。即使當時受到邱吉爾的反對,中華民國政府主席蔣介石仍然在羅斯福的堅持下獲得邀請出席1943年的開羅會議,參與討論戰後亞洲勢力劃分。而在1945年的雅爾塔會議,由於將討論到戰後歐洲勢力範圍的劃分,即使英、美、蘇之間存在極大的意識形態分歧,會議還是在丘吉爾、羅斯福、斯大林三人並列下進行。

蔣宋美齡(右一)出席開羅會議,與她的丈夫蔣介石(左一)、美國總統羅斯福(左二)、英國首相邱吉爾(右二)合影。(維基百科)

在戰後取代國際聯盟而成立的聯合國,安理會由中、美、英、法、蘇出任常任理事國,各國都擁有否決權,這個設計就是希望在列強協調下,能夠達至具有強制性、「大國一致」的安理會決議,集體地令決議受到尊重。

即使在往後的區域性問題,如伊朗核問題或朝鮮核問題等,要尋求有效而且強制性的解決方案,會議都涵蓋了當前世界性的大國以及持份國家。凡此種種就說明,戰後的世界格局從來都需要列強充份參與,沒有這些國家的共識,和平狀態根本不能維持。

戰後的世界格局從來都需要列強充份參與,沒有這些國家的共識,和平狀態根本不能維持。(AP)

烏克蘭前途問題:俄羅斯角色未被承認

而當前烏克蘭問題之所以最終導致俄羅斯決定兵戎相見,亦在於西方國家自冷戰結束以來,一直嘗試把俄羅斯排斥於歐洲事務。俄羅斯在戰爭爆發前多次說明烏克蘭對於其國家安全造成的影響,然而西方國家仍然一貫地揚言俄羅斯無權決定烏克蘭的未來,北約和歐盟將維持過往的「門戶開放政策」。最終普京選擇了攻打烏克蘭,寧願把一切推倒重來。

冷戰後北約擴張的歐洲秩序不但沒有獲得俄羅斯的同意,更加是漠視其反對聲音而為。在缺乏這個歐洲巨人的首肯下,歐洲的和平亦變得弱不禁風。說到底,世界秩序不可能缺少任何一方的大國參與和協調,今日烏克蘭如是,更多的地方一樣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