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疫情|政府要用行動說服市民「不是躺平」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特區政府日前宣佈暫緩推行全民強檢工作,國家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周二(22日)出席國務院聯防聯控記者會時,指出全民核酸檢測涉及時機和條件問題,認為現時香港不採取強檢工作不代表香港在疫情防控上「躺平」,而目前的關鍵工作應該是集中資源減重症、死亡和感染。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三(23日)亦再次在疫情記者會中強調,特區政府不會在抗疫工作上「躺平」。即使政府目前暫緩落實強制檢測措施,她形容強檢只是手段,現在只是應用時機已經過去,當前的工作反而應是以「更精準、更科學」的措施回應疫情的威脅,並形容目前政府是「吸納了專家的意見,更積極地部署防疫工作」。

3月21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聯同政務司司長李家超,以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出席抗疫記者會。

「不躺平」不能只靠嘴巴上的說項

參考了內地和本港專家意見,政府因而決定暫緩推行全民強檢工作,有關決定亦並非毫無道理。畢竟香港已經錯過了實行強制檢測的時機,而現時大部份的死亡個案都集中在疫苗接種比率較低的長者,「三減」方向是當前應對疫情的社會共識,社會都同意目前政府應加強推動疫苗接種,做好患者的分流安排,甚至是把握當前的口服藥物以及中央支持的力量。如果純粹以未做強檢形容政府態度「躺平」,這一種說法或許有欠公允。

話雖如此,即使政府不斷解釋現時推行強檢工作已經不能達到預期目標,而當前亦將會繼續部署各種防疫工作,包括每日繼續進行「圍封強檢」等,但連政府亦承認不掌握目前實際確診的個案數字時,單單是這一種「束手無策」的應付方法,就足以令社會懷疑政府目前的態度只是希望個案自然地回落,而未有把握時間盡力減少感染。

其實不推行強制檢測,目前政府的減少感染的工作仍然是可以多管齊下減少社會的病毒傳播。

其實不推行強制檢測,目前政府的減少感染的工作仍然是可以多管齊下減少社會的病毒傳播。其中一個方向,就是利用早前政府已採購的檢測棒,政府是否可以盡快分快市民,讓每名市民每日在家中應檢盡檢,甚至在法例上加入要求全港市民每日外出上班前都需要自我進行檢測,一旦呈陽性就留家隔離,這些都是可以盡量把病毒的傳播率減低的辦法。

然而,目前政府卻只是口裡說「不躺平」,連實際的陽性個案數字都未能掌握,甚至除圍封強檢外就已經了無辦法。部份議員甚至社會有聲音批評政府面對每日仍然是排山倒海的個案時有「躺平」的心態,就算政府中人或者認為這種說法有欠公允,但其實批評聲背後的原因本身就非常值得政府深思反省,繼而用實際行動改變社會的看法。

理解躺平批評背後原因
採取措施讓市民安心

到底政府是否曾經有「躺平」,相信不少市民都是心裡有數。在疫情爆發之初,政府屢次以各種病毒檢測能力不足等理由推萎強制檢測不能落實,又以社會不能停頓因而難以實行「禁足令」,繼而不斷推遲強檢工作的時間。甚至在確診人數節節上升之際,無數市民都留家隔離,各個部門不論在居家支援,還是隔離措施方面都顯得無計可施,這些都是令市民感覺政府已經束手就擒的原因。

隨着確診病例破萬宗,公立醫療系統瀕臨爆煲邊緣。(資料圖片)

如果政府要擺脫社會批評「躺平」的聲音,與其每日在公開場合反駁議員和市民,倒不如換個位置思考,嘗試切身處地感受一下社會面對這一波疫情的不安,繼而盡快推出能夠令社會安心的措施辦法。截至周三,至少已經累計過百萬人在這一波疫情感染病毒,造成6356名市民死亡,而數字至今仍未有下跌的趨勢,當中不少更是長居院舍的長者。早前公立醫院門外患者要在寒風刺骨的晚上席地而睡等候救治的畫面,不少人至今仍然是歷歷在目,政府對此毫無作為,這些不就是社會批評政府「躺平」的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