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多聲道|從新加坡回看香港的通關糾結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抗疫進入第三個年頭,海外許多國家已逐漸走出疫情陰霾。4月26日起,新加坡開放程度更是恢復至疫情前狀態。世界各大城市、東南亞地區都相繼對外開放中。

作者:陳文坪

綜合香港媒體報導,一部分港人對港府放寬防疫政策憂心忡忡 ,懷疑港府有意走「共存」;也有社論要港府對「外防輸入政策大改動 通關次序須先說清楚」的言論發表於報端。可見,港人還在糾結通關次序。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第五波受控 開放成議題

回顧過去,港府對入境者採取比大陸較寬鬆的隔離政策,與大陸通關遲遲無法達成。港府因兩邊都不著岸而備受批評,被指一邊想著與大陸通關,防疫卻走「共存」之路。

今年一月,疫情在社區爆發,面對疫情來勢洶洶,醫療資源擠壓、護理工作混亂不在話下。但港府及時推行居家隔離措施、放棄全民核酸檢測,改為抗原快速自測,派送防疫包給市民,大大減輕了醫院、醫護人員的負擔。

經過三個月的全力抗疫,香港疫情已經受控,目前日確診降落到三位數的低位。定位國際城市的香港,港府一邊冀望與中國大陸儘早免隔離通關,另一邊卻也希望能與國際社會繼續來往。

港府宣佈從4月21日起放寬防疫措施,餐飲業允許更多堂食人數,商企也恢復營業、消閒娛樂也可進行,兩大主題公園迪士尼樂園、海洋公園也開放。面對國際社會的批評,港府也作出調整,取消先前的熔斷政策,允許更多航空公司來往香港,重新與海外各大城市聯通。香港居民與非居民入境者的隔離也一律縮短至7天。這是順應疫情受控而逐步開放,採取科學防疫。但卻遭到部分港人、政治人士的質疑。

「免疫屏障」有利開放

香港經歷Omicron疫情,也看到上海封城造成的亂象後,港人對「清零」的態度有了一定轉變。換言之,不像早前堅持要港府推行全員核酸檢測、社區清零政策。港大醫學院教授孔繁毅也指出,香港目前至少有400萬人感染,許多人都有抗體,已形成「免疫屏障」,也無須全員檢測,可以進一步開放。

從目前港府推行的防疫政策窺視,走「共存」方向與海外先行聯通是首要工作。不過,港府也沒有放棄與大陸通關的希望。但迫切性已有所緩解,因大陸多地不時也爆發疫情而封控。大陸官方雖堅持「動態清零」,但何時達到清零?時間表只是白紙一張。

香港在經歷第五波後疫情已經緩和,港人對冠病也有更多認識,醫療系統也更有韌性。走向開放是確保香港繼續保有國際中心地位的條件。如果港人還糾結於與誰先通關,那是自我設限;如果還繼續糾結於全員檢測社區清零,更是浪費有限資源。

港府調整防疫政策,港人從海外回港須隔離7天。非香港居民來港,以同樣的政策執行,部分人士卻有意見。難道港人回港不帶毒,而非港居民來港就會帶毒?這豈不是雙標嗎?

香港社會上還彌漫著一種「情意結」,就是一定要先與祖國通關,才方可考慮與國際通關。這是什麼思維?香港要繼續保持國際地位,與國際連通是必要的、更是必須的、也應是及時的。

新加坡共存並非躺平

面對後疫情時代,改變防疫策略,清零須付出高昂代價,轉向「共存」之路已是趨勢。這一政策是否不顧人民的衛生健康,是否向疫情「投降」的消極策略?那是一大誤區。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採取走「共存」之路的防疫經驗,是一種積極的、可持續性的。讓人民走出疫情陰霾,走向正常生活,是科學防疫的方法之一。

回顧當初,許多民眾、海外一些媒體人都「炮轟」新加坡政府防疫是在「躺平」,放任疫情在社區傳播,危害人民生命,必將出現高死亡率現象。時間可以證明一切,結果卻恰恰相反,新加坡因冠病的死亡率不但是世界最低的國家之一,而且在防疫期間,人民生活沒有多大影響。4月26日起防疫除了室內保留戴口罩外,其它已恢復疫情前狀態。完成接種疫苗者入境新加坡免檢測、免隔離,夜場歌照唱、舞照跳。在這之前,新加坡更向全世界開放邊境。

現在,港府在防疫策略有所調整,是基於香港防疫現狀,結合國際社會、大陸疫情防控的走向。即便轉向「共存」之路,這也是一種科學防疫。港人根本沒有必要糾纏開放的次序。

只要有利於香港的發展,而且是可持續性,都是積極的、可取的。至於是否需要與大陸先行通關,然後才與國際社會通關,那應該看疫情的受控情況。就如之前香港、新加坡兩地三次達成的「旅遊泡泡」,最終因疫情變化,不得不喊停一樣。如果當時成行,那與大陸先通關重要嗎?

同理,香港如果可以與國際社會先行通關,也是防疫的成果與里程碑。港人應以香港的福祉為宗旨,不必糾結於通關次序。

作者陳文坪是新加坡時事評論人,關注新加坡、馬來西亞、中港台等地的政治時事和經濟民生。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港人何須糾結通關次序?」。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