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鐵過海很興奮之後迎挑戰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東鐵綫過海段周日(15日)通車,成為第四條過海鐵路。鐵路迷蜂擁乘搭首班車,不少家庭搶先試驗新行程,當作疫下本地遊覽活動。

新鐵路線必會改變市民過海習慣。按理說,新線能留下本來轉乘紅隧過海巴士和荃灣綫的客流,過海巴士、小巴和渡輪的客量將減少,尤以渡輪跌幅為甚。即使灣仔碼頭毗鄰會展站,會展一帶和外區市民未必願意花時間坐船來回維港兩岸。因為南港島綫和港島綫乘客取道東鐵綫過關,只需在金鐘站轉乘一次,比現時直接得多,客流變化在深港恢復通關後更為明顯。

會展站有A及B出口,其中B出口可經天橋往會展。(廖雁雄攝)

公布客量數據助改善公交班次

當然,上述轉變是粗略估計,乘客要一段時間適應新過海方法,當中有些或不喜歡東鐵綫列車乘客太多座位不足,或者班次未足疏導客流,遂回到過往乘搭方式。相信客量在未來三數個月比較飄忽,正因如此,政府、運輸學者、區議員以至地區居民如能掌握各交通工具客量統計,將助全民共議各交通工具之間的班次和派車。營辦商互相協調,將提高運載效益。政府應要求港鐵每星期公布四線過海段客量,亦與各營辦商洽商公布與東鐵綫過海段重疊的路線客量。

具體路線和班次要等待出行數據分析,但總體而言,當政府繼續履行以鐵路為骨幹的運輸策,巴士和其他集體運輸工具難以與鐵路直接競爭,未來應集中經營點對點特快、鐵路不能直達的路線,以維持收入和經營規模。要路面公交做到特快往來,政府既要協助重組和籌劃路線,更重要的是設法減少私家車,減少擠塞,騰出道路空間給公交車輛穿梭各區。至於小輪方面,政府應善用新建天橋網和巴士總站,例如鋪設自動行人道改善接駁碼頭通道,減少步行來往碼頭時間,以吸引市民選搭小輪,順道帶旺小輪公司附設商戶生意,增加非票務收入。

紅磡站新月台於去年屯馬線通車時啟用,東鐵線過海段投入服務後,只需向上下一層就能轉線。(資料圖片)

新線縱完工 車務改革仍艱鉅

政府在1998年公布興建第四條過海鐵路,後來九鐵擊敗地鐵取得營辦權,兩鐵合併後,港鐵於2012年分階段動工興建,然而施工期間紅磡和會展站爆出偷工減料和不依程序,導致巨額超支和工程延誤,通車時間較原訂的2019年晚了三年。

新車站終歸啟用了,標誌着港鐵近年新線已全數完工,但港鐵未來發展仍然挑戰重重。市民或許眼望其他新鐵路站和鐵路線,除了將動工興建的屯門南站和東涌綫延綫外,還有白石角站、北環綫和已向政府提交建議書的南港島綫西段等,但提升信號系統亦不能忽視。整個更新過程可謂波折重重,中環站在2019年3月測試信號期間發生列車相撞,更新進度一直拖延,近月港鐵更宣布探討替代方案,意味不堅持更新,另外東鐵綫在信號系統試驗階段則曾出現列車假衝燈事故。既然鐵路是本地交通的命脈,而改善信號系統原意是增加列車運作安全度和加密班次,政府和港鐵務必要嚴加監督工程,防止再有失誤,保證市民安心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