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不是流感 但防疫也不用死守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日經新聞》周四(15日)引述消息報道,日本或日內公布10月起開放自由行,取消一些國家的短期旅客簽證要求及每日入境人數5萬的上限。日本經濟陷入衰退,早前有限度開放旅行團的效果有限,其政府顯然希望趕在秋冬旅遊旺季前進一步開放入境以重振旅遊業。

香港人關心日本防疫政策的轉變,除了因為希望能到當地旅行之外,也因為各地防疫政策的比較有參考作用。建制報章《大公報》近日也指出疫情打擊香港經濟,特區政府應盡快設定免檢疫免隔離的入境路線圖,並提到可參考日本的部分政策。這是否代表官方相關單位支持香港開放,難以說得準,但疫情防控成本與效益比例減低、民眾出現抗疫疲勞以及經濟受到打擊,這些都是事實。

新冠傳播能力必定高於流感

特首李家超日前指出,本地新冠疫情的死亡率是流感的六倍,引起坊間再次討論新冠是否已如流感般。從病情數據而言,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的說法,自5月以來患上新冠的粗死亡率為0.1%,亦即是與流感一致。惟其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強調,不能用兩三個月的數據比較,並指出新冠是較流感嚴重和傳播力較強,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亦指出新冠病毒變異快,而免疫逃逸能力強。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指,自5月以來患上新冠的粗死亡率為0.1%

無可否認,新冠病毒較流感難對付,而且有長新冠和變種問題。但誠如歐家榮所解釋,5月後死亡率下降是因為疫苗接種率上升以及政府其他措施,這就說明了新冠的死亡率不是不變的數字,而是可以透過各種措施來壓低,例如疫苗接種和社交距離措施。新冠是否與流感相若的問題或許可以作為學術討論,但對於制定公共政策來說,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既然各種措施可以減少傳播和降低死亡率,那麼我們並要思考如何善用之,以助社會復常。尤其是政府11月將舉行金融高峰會及國際七人欖球賽,有報道指峰會的與會者正在爭取不用檢疫隔離。政府若然只為他們開特例,難免被視為容許特權階級,故此實應藉機全面檢討入境檢疫政策。

循序漸進開放 多手段防控

當然,檢討入境政策並不等於一下子取消所有防控措施,過程必須以科學原則循序漸進。正如上月實施「3+4」新檢疫安排之後,輸入個案的佔比並沒有明顯增加,每日維持於200至300宗左右,反映縮減酒店檢疫的安排未造成防疫漏洞。按相同的原則,政府應檢討「0+7」是否可行。

「3+4」的檢疫安排未有帶來大量新增輸入個案,有進一步討論「0+7」的空間。

即使當局認為可以再縮短檢疫日數,也不代表不能防控疫情。例如日本為入境者安裝具追蹤功能的手機程式,方便追蹤疫情傳播,這值得港府研究。又例如政府可要求入境者登機前數天開始進行快速測試,連續數天的陰性證明才可入境,這種逆向操作或許可以加強香港防疫關口的安全系數。

盧寵茂在網誌指出,「0.6%死亡率不單是一個數字,也是對超過9,500名死者的尊重。衞生防護中心從沒有改變以國際標準統計數據及分析,變了的只是人的定位和意願」,說法誠然正確。但隨着疫情變化、防疫措施的見效,我們也必須持續調整手段,總不能以不變應萬變。正如我們早前指出,開放不會是條大直路,有進有退也是可以理解。但只要條件許可、 手段成熟,政府應有序地推動開放,以在保障公共健康的同時平衡經濟和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