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有沒有不戴口罩的自由?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新冠疫情過去,冬季流感高峰期踏入尾聲,政府由周三(3月1日)起全面撤銷佩戴口罩的要求,社會普遍歡迎。雖然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所有社交距離措施正式結束,香港全面回復正常」,但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仍然建議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到人多擠迫地方時繼續佩戴口罩。

現實中,香港人上班下班,很難不是人多擠迫。以巴士為例,前年雖然採用了運輸署的新指引,當載客率在最繁忙半小時達到90%或者最繁忙一小時達到75%,相關路線就會考慮增加班次。然而在上下班時段,巴士「頂閘」的情況仍然常見,不少乘客只能站在黃線之外。

「人貼人」是香港常態

翻查運輸署最近發出的十八區巴士路線諮詢文件可見,不乏路線的最繁忙一小時載客率達到八成或以上,例如來往東涌至銅鑼灣的E11B、小西灣至寶馬山的85、烏溪沙至大埔的274P等。更何況載客率以每平方米站立六人計算,並非較為舒適的社交距離。故此即使是八成、九成的載客率,實際上往往已經是摩肩接踵。

至於港鐵,擠迫程度不下於巴士。將軍澳線的油塘至鰂魚涌,以及荃灣線的油麻地至佐敦路線,在早上最繁忙一小時的載客率至少九成。輕鐵來往屯門至元朗的615以及615P線,去年早上最繁忙時段載客率亦達到85%。

當然了,如果是駕車人士,那就沒有這個困難。但大部份市民也要通勤上班,而出行交通又是巴士和港鐵為主。而且香港的工作機會集中在個別區域,打工仔上下班以及外出午飯,難以避免人來人往。這還未算上部份基層的居住地方環境狹小,衛生情況不理想。若以「人多擠迫就繼續佩戴口罩」的原則來說,香港人可謂沒有不戴口罩的自由。

斯蒂格利茨:貧窮不是真自由

自由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卻又容易錯過重點。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最近在文章《誰代表着正義?》指出,一個身處飢餓邊緣的人,由於沒有多少事情可行,實際上是沒有自由的。在貧窮和不平等的社會,由於大部分民眾都缺乏做不同事的機會,因而也算不上真正的自由。

斯蒂格利茨的語境對象雖然是美國民主黨,提出要投資教育、基礎研究和基建,讓更多民眾享有機會作出各種選擇,但他的提醒對於香港——貧窮人口破百萬、堅尼系數居高不下的城市——也是合適的。

正如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指出,交稅雖然是強制的,但加大公共投資可以令民眾擁有更多生活機會,因而產生自由的結果。上星期公布《財政預算案》的司長陳茂波,或許值得一讀這篇文章。只是派發消費券、補貼電費、寬減差餉等,不足以改善市民多少經濟條件。即使政府認為當下要「拼經濟」、鞏固復蘇勢頭,但稅制以及公共財政改革需時,司長應該及早提出議程,凝聚社會共識。搞不好在這屆政府任期完結,官員才將改革建議交到下任考慮,那不是負責任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