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樓市重蹈九七覆轍? 香港人未見識過真.爆煲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一個荃灣新盤在周三(5月31日)加推單位,售樓處再度人頭湧湧,而政府同日公布的樓價指數則再創歷史新高,不少人即時聯想到1997年樓市急升急跌的光景。但香港樓市是否「癲過九七」,已淪為好友、淡友之間的口水戰,而香港人其實仍未見識過,甚麼叫做真正的樓市泡沫爆破。

長實執行董事趙國雄表示,差估署樓價指數再創新高,是「好消息」。(黃永俊攝)

地產商「製造」人潮 橋唔怕舊至緊要受

該荃灣新盤上周首次開售時,售樓處出現「萬人空巷」的墟冚情景,但當時的情況只是地產商刻意製造的結果,因為過去新盤開售,普遍會安排買家分批登記,不過該樓盤卻要求所有準買家同時到場,於是便製造出「逼爆」售樓的場面。然而,所謂「橋唔怕舊,至緊要受」,這套促銷技倆確實成功引起話題,周三推售的第二批單位,售樓處再出現長長的人龍,為的是要搶購入場費也接近六百萬的住宅單位。

與此同時,港府差估署亦公布最新數據,4月份住宅樓價指數升至327.4的歷史新高,今年來累升了6.5%。新盤現搶購情況加上樓價愈升愈高,令不少市民聯想到1997年的樓市狂潮,坊間七嘴八舌地討論,到底香港的樓市何時會如1997年般,「爆煲」收場。

樓市好淡辯論 流於口水戰

然而,這些討論都只是好友與淡友之間的「口水戰」,誰也說服不了誰。例如淡友會認為,不少準買家「盲搶樓」的情況,和1997時極為相似,但好友則會說1997年時的炒籌、摸貨短線投機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有剛性需求的用家與具實力的長線投資者;也有淡友認為,香港樓價負擔比率已升至16倍,高於1997年時的14倍,已相當高危;好友則會指,香港的高收入群體正在不斷擴大,有能力買得起樓的大有人在,只是個人是否夠努力而已。

類似的樓市辯論已持續了好幾年,現實是在好友、淡友互噴口水花的期間,樓價仍持續飆升,沒有最高只有更高。說到底,無論是好友也好、淡友也罷,沒有任何人有水晶球能精準預測樓市走向,例如在2015年底,不少人認為樓價已經見頂,2016年樓價至少跌一成,結果去年全年樓價升了近8%。

本港樓市熾熱,令不少人難以上車。(資料圖片/吳煒豪攝)

事實上,沒完沒了的樓市好淡爭拗,更根本是沒有人見證過真正的樓市「爆煲」是甚麼模樣。雖然很多人會說,1997年就是一次樓市「爆煲」的慘痛教訓,但實際上,按政府樓價指數,現時整體樓價仍較1997年高峰期時要高出近九成,就算是一些當年的著名「蟹貨」樓盤,如今早已「返家鄉」甚至升得更高,說到1997年,不少人所懊悔的不是當年的樓市調整為香港帶來多麼痛苦的教訓,而是埋怨自己當年的定力不足太早沽貨,又或沒有趁當年樓市稍為調整就出手,因為當年的天價早已成今天再求不得的低價,一個又一個的大好入市機會就這樣擦肩而過了。

九七未算最瘋狂 「爆煲」並非傳說

因此,雖然1997年的經驗,為香港樓市以至社會帶來極大的痛楚,但在所謂的「爆煲」之後,如今樓市狂態不但故態復萌,樓價之貴甚至比1997年更加瘋狂。那麼,樓市「爆煲」是否只是一個都市傳說?但任何投資市場也有高潮有低谷,泡沫爆破是必然的結果,縱使沒有人會知道災難會何時會發生。而一個真正的樓市「爆煲」教訓就是日本,當地樓市在90年代初升至瘋狂狀態,之後便宣告爆破,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日本整體樓價不但未「返家鄉」,現時樓價水平更僅高峰期約一半。樓市「爆煲」不單是影響民眾的財富,更確確實實地拖累著整個日本社會,墮進了漫長的迷失時代,至今仍困在黑暗的隧道中未見出路。

納米樓或能滿足住屋需要,但是否理想的置業目標?(吳鍾坤攝)

但既然不少人認為今天的香港樓市有明顯泡沫,也有日本的前車之鑑,仍然要置業的市民是否就是愚蠢?惟現時不少置業者、特別是一些其實不太富裕的中產階層買樓,相信不是一心為了「炒樓」致富,而是為了滿足其「居住」需要,眼見樓價沒有更貴只有更貴,政府的房屋政策又幫不了忙,無奈地被逼參與這場遊戲,只希望自己不是接火棒的最後一個人。特別是計劃成家、養育孩子的年輕家庭,更深深感受到時間不等人,就算樓價再貴,在當前的局面下亦只能「焗賭」。

置業利社會穩定? 市民只盼安居

曾經有人認為,香港只要愈來愈多人成為業主、更多人擁有自己的物業,社會就會變得和諧、穩定,政府亦視之為金科玉律,將市民的「居住」需要,透過鼓勵「置業」去處理。但這個理論實踐多年的結果卻是,港人一方面為追趕高樓價積累了更大的怨氣,上了車的則要擔心樓市會否調整而賠掉血汗積蓄,且整個社會都在追逐樓市泡沫繁榮,錯過了發展新科技新產業的契機,香港有沒有因為更多人成為私樓業主而變得更好?

香港寸金尺土,燈光有多綿密,代表港人的居住密度有多厲害。(張建邦攝/美聯社/香港攝影記者協會)

所以,除了以「剝花生」態度看待新盤狂潮,又或選邊站當個好友或淡友,辯論當前樓市是否「很九七」,更應該質問的,其實是政府為何仍將「居住」與「置業」混淆,害苦香港人。很多香港人只是希望有一個安居之所,而不是投資甚至投機,香港的房屋政策取向,到底應該繼續「威逼利誘」市民到私人市場置業,變相逼市民從事高風險的投資甚至投機?還是將政策重點放在公營房屋,解決大部分市民的基本居住需要,讓港人可以真正安居?

香港應該如何選擇,還要多此一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