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點論政|與大灣區醫療銜接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劉仲恒

香港跟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當然不限於經濟貿易的層面,在醫療方面也有很大的銜接空間。政府早前決定把「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的適用範圍擴大,涵蓋深圳、東莞、中山和廣州這些港人熱門的退休聚居地點,不但可以配合本港長者北上退休,讓近170萬名合資格長者受惠,更可以實實際際地啟動香港和大灣區之間更全面的醫療融合,為香港的醫療行業帶來好處。

先看客觀因素,銜接、融合不可能憑空做到。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的開通,大幅縮短了香港往來深圳、廣州和珠三角不少其他城市之間的時間。陸路方面,在2018年10月通車港珠澳大橋大大促進了大灣區的互聯互通,筆者有次坐「金巴」,才合上眼閉目養神一陣子,醒來就到珠海了,方便得不得了。再加上羅湖、落馬洲、深圳灣、沙頭角、文錦渡等多個陸路口岸開通,讓「一小時生活圈」成為事實。有了「一小時生活圈」,從大灣區城市來港就醫跟從屯門或天水圍到中環要花的時間差不多,直接促進了兩地的醫療銜接。

跟大灣區做好醫療銜接對香港有很多好處。首先,香港的醫療系統不堪負荷已是人所皆知的事實,而隨著人口不斷老齡化,將來對醫療系統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毗鄰香港的廣東省,其生活水平和醫療科技近年來突飛猛進,疫情期間甚至可以派出不少三甲醫院的醫護人員來港「救急」。現在藉著「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讓一部份本港長者在內地享受醫護服務,肯定可以紓緩對香港醫療系統的負擔,叫系統不至崩潰。

香港醫護人員人手長期短缺的問題,已經被人疚病已久。為了這個問題,政府已經嘗試了不同的解決方案,例如推出長者醫療券以使長者可以選擇私營醫療,或甚至免試引入海外醫生。但是本港的醫生和護士「荒」問題依然嚴重,根據政府的估算,本港的醫生短缺將由目前的幾百人,到2040年大幅躍升到近兩千人。通過兩地醫療銜接,確實是個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醫療銜接還會為香港帶來另一個好處,筆者認為值得提出。香港醫療水平是享譽國際和首屈一指的,處於領先地位。跟北美和歐洲相比,香港如果有病人不幸患上乳腺癌、子宮體癌、前列腺癌等這些常見癌症,患者享有更高的五年相對存活率。香港治療肺癌和子宮體癌的存活率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而香港患乳癌的相對存活率為89.8%,跟公認為治療乳腺癌最好的美國相比,相差也只有0.2%而已。醫療銜接把部份日常壓力移除後,讓本港的醫護人員可以騰出更多時間和精力做研發方面的工作,這樣才能夠讓香港的醫療水平長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不至被其他地方超越。

作者劉仲恒是放射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公共衞生碩士、團結香港基金顧問。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