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發者|香港式浪費時間的競爭遊戲
2024年《施政報告》提出政府將支持本地大學籌建第三所醫學院,有意競逐的大學將於今年3月中向政府的專責小組提交建議書。浸會大學(浸大)、理工大學(理大)和科技大學(科大)相繼成立了備委員會,競爭開辦第三間醫學院。
香港這種競爭式觀念其實十分落後,現時的趨勢是資源共享。中國人工智能DeepSeek的成功,能夠令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這個AI大國感到驚訝,就是因為DeepSeek 屬開源模型(open source),開放程式碼。香港政府仍然進行一些閉門競爭的模式,其實是十分浪費資源.它們在30年前也許是先進的,但今天這種機制和程序是香港落後的根源。
簡單來說,香港需要的不單只是醫學院,而是要面對整個人口結構老化之後所衍生一系列的醫療資源問題。所以首要的工作是需要有一個更有系統的醫療發展策略;建構發展策略,需要利用科技建立數據庫,透過人工智能進行運算,得出一些關於人力資源、人口結構、醫療系統各方面的信息和數據,作出策略性的佈局,例如如何減輕前線醫務人員處理文件的負擔,令醫護人員有更多時間照顧人,而不是處理文件。香港在行政程序主導下衍生了大量的文書工作,這些文書工作其實可以透過人工智能去協助,令前線醫護人員集中去照顧好病人。
香港要問的問題不在於是否只可以成立多一家醫學院,而是為什麼不成立更多不同形式的醫學院?如香港需要開設新醫學院,不應該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模式的那種傳統醫學院,而應該是以創新科技為主導的醫學院。這種醫學院不一定是由一家大學所經營,也可以是一個共享醫學院開放平台。浸大可以保有自己中醫藥與西醫結合的治療特色。理大可以透過它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系、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康復治療科學系等,建構具理大特色的醫學院。去年科大成功研發四個AI醫學大模型,協助全科及專科醫生診症,科大可建立一所AI科技的醫學院。
未來高端教育應該是走科技尖端化,要節省成本,優質醫療普及化,而不是走英式美式大學的那種精英傳統格局。香港政府計劃將香港打造成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建立「留學香港」品牌,吸引更多境外學生到港。其實香港教育品牌的主要吸引力來自香港是一個開放社會。大家來香港獲取的是一個身份、獲取跳進國際的一個平台,這個特色香港仍然擁有。
香港應該用全新的概念引進醫療數據科學、建構一個中西醫結合的醫療系統。培養醫療人才不應該是以醫生為主導。現在香港最大的問題是把所有事情英美模式學位化。香港有一種錯覺,以為學位比較優秀,但是在一個正常的社會裏,學位只是一種學術學習能力上的指標和認可,其實技術技工也很重要。
現在香港醫護人員最大的問題是前線人員要處理大量的文件工作,太少時間去照顧病人。護士學位化以後,原本要照顧病人的護士覺得自己不需要去照顧病人.只是處理大量的文書工作,這種觀念已經開始蔓延。這種觀念蠶食醫療團隊所需要的分工,只在疊高上層,中低層被挖空。為什麼香港不能發展產業?就是因為我們不能均衡地營造一個佈局。
籌辦第三家醫學院的競爭是假競爭,政府不應該讓三間院校自行設定他們的醫學院結構。他們應該擁有大灣區視野,服務的對象不只是香港。應該推陳出新,要思考如何融入大灣區內地的醫療架構和系統。在學術認證方面要有新突破,才能夠創造新的模式。
科大、理大和浸大本身有非常深厚的學術、行政和管理能力,他們在學術能力層面上的競爭,比起政府這種競爭來得更有效和節省更多資源。根據目前政府的時間表,三家大學競爭之後,真正能夠開辦醫學院可能是遙遙無期。這種遙遙無期,在資訊科技發達的年代,真的是會遙遙無期。
開源模式是未來管治的一個核心觀念,也是香港一直以來賴以具備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元素。香港要利用一國兩制的定位,推動體制實驗創新。在第三間醫學院這個問題上,應該推陳出新,由科技主導,促進學術研究和知識共享,融入大灣區,促進香港醫療系統的長遠發展。
從大灣區發展角度來看,香港發展5至10家和醫療相關的醫學院也是沒有問題的。故此,香港政府應該容許浸大、科大和理大共同開設新類型的醫學院,理大可以和伊利沙伯醫院合作,浸大可以與浸會醫院及中醫醫院合作,科大可以透過其科研系統建構新類型結合科技的實驗型醫院作教學研究用途。
作者胡恩威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