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方向﹒財政預算案|慳家難解困局 結構轉型方能重塑信心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劉暢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佈的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在「穩健」基調下,希望在應對財政赤字和推動經濟結構轉型之間找到平衡點,預算案保持了特區政府一貫務實和審慎理財的特點。預算案公佈後,也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和爭議。深入分析现有数据与政策内涵,筆者不禁想問,香港現在的主要矛盾真的只是財政赤字嗎?還是說在財政週期波動與經濟範式轉換的歷史關口,我們究竟該用何種視野謀劃未來?

赤字迷思:被簡化的財政敘事

「財政赤字」四個字,猶如懸在港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但細究政府帳目,2024至2025年度香港綜合赤字達872億港元的同時,外匯基金投資收入卻創下2190億港元的歷史新高。這筆巨額收益,在《公共財政條例》框架下完全具備回撥使用的法律空間。新加坡淡馬錫模式早有先例:過去十年間,星洲政府年均提取國家儲備淨投資回報(最多50%)用於財政預算,既維持財政紀律又保障民生投入。

香港財政儲備與外匯基金的關係,恰似守著金山要飯的現代寓言。截至2024年底,財政儲備維持在6800億港元規模,外匯基金總資產更達4萬億港元,如果按4%的年化收益提取比例(參照挪威全球政府養老基金/新加坡淡馬錫模式),每年可增加1600億港元可用資金。

如此規模的收益絕非小數目,完全有潛力作為一部分回撥至政府財政收入中,為高科技、北都會建設、區域融合等戰略性投資提供充足資金。實際上,這既可以緩解傳統稅收收入在地價與印花稅收入未達預期情況下的壓力,也能讓財政政策在應對長期經濟結構升級方面擁有更高的靈活性和主動性。利用這部分可觀的投資回報,香港政府可以在不加大稅負的前提下,更好地支持新產業的培育和技術革新,從而幫助香港在經濟週期中脫穎而出,「赤字問題」迎刃而解。無法大規模動用外匯資金盈餘,其實是制度性困局。折射出的,是殖民地時代遺留的財政保守主義與當代治理需求的深刻矛盾。

政策矛盾:生育鼓勵與學生津貼削減的悖論

預算案中提出的削減2元乘車和學生津貼等民生費用的措施,雖然在短期內可以緩解財政壓力,但長期來看,可能會降低市民對政府的支持度和對未來發展的信心。香港的經濟發展需要民生的支持,只有市民有信心和購買力,經濟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增長。

更嚴重的是,這類措施在實際政策宣導中存在一定矛盾性,以人口政策為例,預算案一方面強調「集聚人才高地」,通過放寬人才入境計劃、舉辦國際論壇吸引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卻削減學生津貼、調整教育資助,間接加重家庭育兒成本。這種政策導向的矛盾,暴露了財政整合過程中「民生優先」原則的搖擺。鼓勵生育需要配套的長週期投入,包括教育、住房、醫療等全方位支持。若因短期財赤壓力壓縮民生開支,不僅削弱市民的信心,更可能導致生育率進一步下降,加劇長期人口結構失衡。財政整合和宣導應該保持政策一致性,通過開源(如外匯基金收益回撥)與效率提升(如優化公共服務)實現平衡。

情緒價值:社會共識是轉型的根基

此外,不容忽視的是市民的情緒價值。民眾對未來經濟發展的信心與期待,不僅代表著消費動力和社會穩定,更是政府加大力度投資未來的重要基石。在民生開支上,要算大賬,少算小賬,優化財政支出,多從政府行政開支上下功夫,行政開支多省下一蚊,市民的民生保障就能多花一蚊。只有當市民信心高漲、情緒正面,他們才會更願意消費、投資和參與社會建設,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另外,如何建立「發展紅利共享」的感知非常重要,預算案中關於產業轉型的宏大規劃,需轉化為市民可感知的具體利益。 「可見可及」的獲得感,遠比空洞的口號更能緩解民生焦慮。

破局之道:從「節流優先」到「開源創新」
香港的真正挑戰,在於如何在財政穩健與經濟轉型之間找到動態平衡。

預算案需跳出「赤字焦慮」,轉向更具戰略性的政策設計:善用外匯基金收益,激活發展動能:2024年外匯基金投資收入高達2190億港元,遠超財政赤字規模。政府可考慮將部分收益定向回撥,用於支持創科基礎設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等關鍵領域,而非單純依賴發債。此舉既能緩解財政壓力,又可避免過度緊縮對經濟的信任。

創新消費刺激政策:參考內地的「家電換新」政策,在香港本地消費低迷的今時今日,香港政府可以考慮推出類似的消費刺激措施。無論是消費券還是「家電換新」,這些政策都能直接促進消費,減輕市民的經濟負擔,同時也為經濟注入活力。政府可以考慮採取更強硬和更清晰的立場,制定有針對性的消費刺激計劃,激發市民的消費欲望。

戰略規劃要善於宣導:預算案如果僅僅聚焦於討論民生開支的微調,過分強調這些零散改善措施,容易使公眾關注點僅停留在眼前的補貼問題上,而忽略了更深層次的經濟結構性轉型。香港政府預算有明確提出明確的戰略規劃,譬如通過加強創新科技、投資北都會、推動數字經濟、構建綠色基礎設施等措施,來實現產業迭代與升級。香港確實只有從這些更高層次的領域著手,才能真正破解經濟瓶頸,實現由傳統產業向現代經濟體系的質的飛躍。但是這需要政府更耐心,更細緻地向市民宣導,只有大家齊心,才能攜手向前。

財政健康≠經濟健康

財政平衡是手段,而非目的。香港若囿於財赤數字的短期改善,忽視結構轉型的緊迫性,恐將錯失新一輪科技革命與區域融合的歷史機遇。特區政府要以更大魄力推動制度創新,將「節流」轉化為「增效」,將「穩增長」升級為「促轉型」。唯有如此,香港才能真正走出週期波動,在變局中錨定高質量發展的航向。

作者劉暢博士是香港新方向總召集人。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