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重塑凱恩斯的「動物精神」
來稿作者:韋昊岷
經濟學家凱恩斯在其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1936年)提到的「動物精神」概念對現代哲學、社會學以及投資學均有著深遠影響。
所謂「動物精神」指的是人們在面對不確定性時,依賴信心、樂觀、衝動等非理性因素做出經濟決策的傾向。這些因素驅動人們去消費、投資、創業,推動經濟活動。
這一概念在我國今天的經濟政策制定中仍然具有高度現實意義。正如史蒂芬·羅奇日前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中所強調的,應當重新激發「動物精神」——這正是凱恩斯所指出的,對於一個充滿活力、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經濟而言至關重要的「自發行動的衝動」(spontaneous urge to action)。
試錯成本與制度性兜底
要釋放個人與民營企業的「動物精神」,其實關鍵非常簡單:降低他們的試錯成本。
所有旨在鼓勵創業、創新與投資的扶持政策,都應從這一基本出發點設計。只有當人們不再懼怕失敗時,他們才會願意主動出擊,產生那種凱恩斯所說的「自發行動的衝動」。
相反,對某些特定行業的有意打壓,不僅會抑制創新,更會削弱整體社會的信心,導致民營企業主普遍喪失「動物精神」,趨於觀望、保守。
真正能消除人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不是短期的「發糖」式刺激——因為在缺乏安全感的情況下,這些資源往往無法形成乘數效應。
要激發長期信心,需要的是對未來的制度性兜底,讓個人和企業能夠預期即使在風險出現時,社會有一定程度的保護與支持。因此,持續深化社會保障體系改革,不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更是構建創新型社會的制度基礎。這一進程與我們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密切相關,二者相輔相成。
過去數十年的行為經濟學研究早已表明,人的決策行為遠比傳統經濟學中「理性人」模型所設想的更為複雜。信心、預期與制度環境,在其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如果缺乏系統性的政策支撐和制度保障,所謂全民創新、創業精神的激發將無從談起。
以香港發展創科產業為例
港府至今已在相關領域投入超過2,000億元。然而,香港在全球創科人才的競爭中仍難稱一線,為何如此?關鍵在於,人才對香港缺乏足夠的「制度性兜底」信心。
近年來,特區政府在「搶人才」方面確實下了不少功夫,推出多項吸引措施,但若希望這些人才不僅留下來,而且願意主動投入創新創業,激發「自發行動的衝動」,僅靠引進遠遠不夠。
更重要的是,構建一個可預期、具保障的生活與發展環境——包括住房、醫療、教育、子女安置、社會融入等方面的系統支持。以人才服務辦公室為例,雖然其設立初衷良好,但在許多初次來港的人才中,其知曉度和實際服務覆蓋率仍有明顯提升空間。
只有當人才感受到在港生活有保障、發展有空間、失敗有兜底,他們才會真正將香港視為可以長期扎根、積極投入的創新熱土。否則,再多的政策激勵,也難以轉化為持續的人才紅利與創新動力。
嘗試錯誤與發明可能性曲線
根據經濟學家林毅夫的定義,當發現一種新的生產要素組合方式,在保持與現有生產方式相同成本的前提下,能夠實現更高的產出水平時,這種創新才可稱為發明。
想象在一條正態分佈曲線中,有三個標記點A、B和C。點 B 與點A垂直高度相近,但位於A的右側;而點C則位於A的正下方,高度明顯低於A和B。如果現在的技術在點A,那麼點A右邊、技術分布曲線下邊的任何一個點都是發明可能。若發現的新組合點C與點A成本相同但產出更低,則予以排除。只有像點B這樣的組合,才可以被認為是有效的創新,由此我們可以定義「發明可能性曲線」。透過發明可能性曲線可以理解發明的機制。不管在前現代社會還是後現代社會,都可稱為「嘗試錯誤」。
在前現代社會,農業生產通常遵循既定的傳統耕作方式。假設某位農民偶然偏離傳統方法進行耕種,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嘗試往往會導致產量下降。然而,若該農民發現新方法反而提高了產量,他可能會在次年重複這一「錯誤」做法。若連續驗證都證實產量確實增加,那麼這一偶然的嘗試就演變成了一項真正的技術創新。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突破常規的嘗試行為本身,亦可用「動物精神」理論來解釋——即人類與生俱來的非理性衝動和冒險精神推動了這種創新嘗試。
這一創新機制的本質在現代社會依然適用:無論是古代農民偶然發現的耕作技術,還是現代實驗室裡的系統性研發,技術發明的核心邏輯都是透過不斷試錯,尋找比現有方法更優的解決方案。當一個國家的人口規模達到臨界點後,其人才結構會呈現出穩定的分佈規律:約1%的人口為天才,1%為蠢材,其餘98%處於中間水平。
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我國必須認識到從小培養人才「動物精神」的重要性,要營造鼓勵冒險、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讓每個人的「動物精神」都能得到充分釋放,從而將人口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技術創新優勢。
作者韋昊岷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埔思學院合夥人。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