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志遠|北部都會區發展下的居民安置困境:發展不應以犧牲為代價
近日,香港政府大力推動「北部都會區」作為未來核心發展計劃,該計劃橫跨元朗、屯門、北區等地,佔地相當於香港總面積的三分之一,預計容納250萬人口。在北部都會區的官方網頁上,雖展示全面發展藍圖,涵蓋基礎建設、交通規劃、自然保育、可持續發展、片區規劃、生態旅遊及落實模式等內容。然而,從網頁首項資訊至末項詳情,均未載明任何關於收地、安置及賠償的完善規劃方案。
政府強制要求居民提交十多年前的住址證明以確認安置資格,此規定與鄉村生活現實嚴重脫節。長期以來,鄉村地區郵遞服務異常不穩,大量村民因實際通訊需求,歷來採用親友地址作為聯絡依據,此為當地社群普遍接受的常態做法。然而,當局無視此客觀現實,堅持以早期官方文件作為唯一認證標準,導致合資格居民陷入制度性困境。
僵化地址證明要求漠視鄉村現實
具體而言,村民普遍反映要求提供十多年前的住址證明實屬「近乎冇可能」:鄉村郵件派送長期存在系統性缺陷,多數居民慣用親屬居所作為通訊地址;更甚者,早年文件在潮濕環境中難以保存。這種脫離實情的行政要求,不僅令世代居住者面臨喪失安置權風險,更暴露政策設計中人性化考量的根本缺失。
政府部門在清拆及安置過程中持續未能提供明確實施時間表,被批採取「見步行步」態度,既無具體規劃步驟,亦無法向村民清晰交代進程安排。此種不透明處理模式導致受影響居民長期處於不確定狀態,居民反映當局無法清楚說明清拆及安置時間框架,部門僅以模糊態度應對。缺乏階段性規劃使村民難以安排搬遷與生計轉型,尤其對長者及弱勢家庭造成嚴重困擾。
溝通斷裂與時程模糊加劇民困
同時,官方溝通機制形同虛設:居民聯絡相關部門時面臨電話無人接聽、回覆模糊不清等問題,形成「投訴無門」困境。具體情況包括部門電話長期無人接聽;即便接通也無法提供明確答覆;缺乏專責人員跟進個案。村民顯示多次嘗試聯絡未果,凸顯制度性溝通缺失,此種斷裂直接加劇官民矛盾。
現行安置政策對土地作業者的生計需求呈現系統性忽略。政府未針對小型工場、家庭作坊及農戶等經營者制定任何安置計劃或業務重置支援方案,導致長期在地作業的居民被迫終結營運。此種政策真空不僅造成個體生計驟失,更切斷了本土產業鏈的延續性。數十年累積的手工技藝、微型經濟生態及社區生產網絡,在缺乏過渡機制下面臨不可逆的斷裂。
經濟活動與寵物安置遭嚴重忽視
寵物安置問題更暴露政策的人性化缺失。近千隻由居民飼養的貓狗等伴侶動物,因未被納入安置考量而面臨集體遺棄危機。這些動物對村民而言遠超財產定義,家庭將其作為成員看待,這種對居民情感需求的忽視,反映出政策制定過程中人性化考量的不足。
面對北部都會區發展引發的居民安置爭議,政府應採取主動作為,摒棄迴避態度。若現行政策確有依據,當局須公開完整決策邏輯;若存在疏漏,則應立即修正過往缺失,恢復以居民權益為核心的處理原則。
具體而言,政府須在土地開發規劃初期制定清晰時間表與賠償標準,涵蓋搬遷流程、臨時居所配置、作業空間重置等實質安排,並向受影響居民全面解說。同時設立專責社工團隊,主動接觸居民提供政策指引,針對特殊個案(如文件補辦困難、長者及弱勢家庭需求)建立恩恤機制,並確保所有查詢於72小時內獲得實質回覆。更重要的是廢除僵化標準,透過個案評估機制靈活處理差異化需求:為作業場域經營者制定產業延續方案,將寵物安置正式納入補償條款,並按實際困境提供針對性支援。
作為主導重大發展項目的決策機關,政府應以身作則展現較過往更高標準的施政透明度。當局必須正視當前安置制度引發的社會矛盾,以具體行動重建官民互信。唯有將「以人為本」原則貫穿政策設計與執行全過程,方能真正實現發展成果共享的承諾。
作者狄志遠是立法會議員、新思維主席。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 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 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