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多聲道|地區行政改革需實踐「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香港特區的地區行政改革勢在必行。最近,輿論上也流傳了不同的方案,尤其是涉及區議會的改變,最為媒體關注。筆者並非想討論區議會的變革方案,而是想從經驗上提出一些問題,與大家交流。地區行政改革方案,不應只有區議會一個環節,還包括意見收集渠道,地區層面的不同部門之間的協調,下情上達及上情下達的機制,以至鼓勵民眾參與地區等事務。筆者認為,地區行政改革的根本就是以「民」為中心,就是將習主席在七一講話當中的「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落到實處。

筆者曾是區議員,偶爾,仍會收到街坊的來電或短訊,也會盡力為之排憂解難。有一天,有位街坊傳來訊息,查詢報稅的問題,我耐心地解答直至她明瞭,最後她仍輕輕地懇請:「我不懂得填,能否幫忙填寫?」之後,我幫她解決了。過去有地區辦事處時,我和同事們每天接觸街坊,無論是什麼勞心事、煩心事、瑣事和難事,我們總會抱著「想市民之所想,急市民之急」的信念服務他人,正是實踐「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建立基層網絡 促進官民溝通

要實現「民心回歸」,必然從地區做起。因此,地區行政改革,既要從高處為民著想,也需從細處為民解難,持之以恒地建立起一個長效機制。筆者理解「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蘊含了地區行政改革時要思考的四個層面。

一,民眾可以在哪裏發聲?「民有所呼」的相關社情民意,事無巨細,需要有渠道和平台收集。如何確保這些渠道和平台,能夠門常開並有效運作?

二,民眾日常求助,能否盡快解決?為民解憂,需求助有門。為民辦事,有些是即時性的,例如填寫各種表格,解答政府政策,分流個案至不同部門等。如何保證有便民的場所及其貼心的運作?

三,社情民意如何實現下情上達?暢通「民有所呼」到「我有所應」之間的通道。如何保證社情民意上傳的機制暢通無阻,而且能準確傳給相關部門及負責人?

四,政府能否精準回應社情民意?「我有所應」,需要政府給予回應,甚至是一些決策或舉措。如何保證政府的決策和舉措是接地氣的,及有上情下達的反饋機制?

最後,地區行政改革目的就是要在居民與政府之間建立一座通暢的連心橋,地區行政隊伍的建設決定了連心橋的成敗。地區行政隊伍必須是堅定的愛國者,能主動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主動建立基層的聯繫網絡,收集民意、跟進個案、解決疑難、促進官民溝通管道暢通,發揮橋樑作用。無論日後是否改變區議會,筆者認為過去行之有效的機制不能全然拋棄,任何的改革都有其文化屬性,去蕪存菁,吸收不同地區治理的模式的長處,方能行穩致遠。

作者黃冰芬是註冊社工,原沙田區議員,現任民建聯執行委員會委員、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總主任。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香港01無關。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