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道|天文台不宜「以數據為目標」 撥入勞福局可人性化服務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颱風尼格襲港,雖然沒有造成嚴重的人命傷亡及財物損失,但是不論從社交平台的留言抑或傳統媒體的報導,都可以看出市民普遍對天文台的做法怨聲載道。即使天文台多次強調中午發出八號風球的決定是基於客觀的數據,仍然無法扭轉市民多年以來對天文台不恤民情及反應過慢等負面印象。

來稿作者:黃遠康

普羅市民對天文台的其中一個主要的質疑和不滿,是認為天文台的決定較多傾向商界的利益,例如盡量確保股市交易時段不受影響、大型的政治及經濟活動如常舉行等等,甚至因而出現在網上流傳多年的都市傳說「李氏力場」,戲稱天文台的「任務」就是配合富豪的利益,盡可能在清晨時分取消風球或黑雨等極端天氣警報,好讓打工仔女準時上班。

無疑,這些質疑大多只是臆測甚或陰謀論,但從天文台的編制上又很難不引起坊間有此聯想。因為從港英年代開始,天文台一直是隸屬於經濟科。即使回歸之後一度撥入經濟發展及勞工局,但在2007年政府架構重組後又再歸商務及經濟局管轄,直至今年新政府上場後才改為隸屬於新成立的環境及生態局。由於天文台的定位長期與「經濟」、「商務」密不可分,社會大眾便容易產生對機構在天氣的評估上不夠客觀、偏幫商界之印象。

熱帶風暴尼格為港帶來近50年首個11月八號風球。晚上風雨至,氣溫下降,外出市民都得帶雨傘。(梁鵬威攝)

市民未掌握天文台意思

可是,就算新一屆班子希望扭轉公眾對天文台的既定印象,重新將之劃入環境及生態局管轄也好,其為人垢病的做法依然未見好轉。以最近一次颱風尼格為例,按照其移動路徑及風速,改掛八號風球明明是板上釘釘的事,而天文台卻要延至中午時段才作最終決定,令一眾打工仔女一邊需要冒著風雨出門上班,一邊卻要在「未坐暖張櫈」下急急回家,情況極為狼狽。

另外,天文台的警報亦予人「語意不清」之感,例如他們經常使用「至少維持」這個字眼,讓人以為有關天氣狀態在某個時段內維持後便將會有所改變,例如進一步提升或減低颱風等級。不過,很多時天文台的「至少維持」卻維持一段比其預計中更長的時間,令市民容易手足無措;而「將於某時段至某時段之間改發更高訊號」的用語,亦令人難以掌握實際情況,不利於市民及早安排或調整行程。

熱帶風暴尼格為港帶來近50年首個11月八號風球。晚上風雨至,氣溫下降,外出市民都得帶雨傘。(梁鵬威攝)

日本台灣置於交通部門

天文台同事秉承專業和客觀的態度執行工作,凡事基於實際數據作出分析和決定,從氣象觀察的角度而言的確是無可厚非。然而,社會大眾對天文台的期望並非僅為一個從事科學觀察的機構,當這個機構的決定具備法律效力,並足以影響數以百萬計市民的工作、生活和行程,公眾自然會希望他們能夠從人性化的角度看待天氣對當下香港的影響,並盡可能給予快速、直接和肯定的答案,使普羅大眾,尤其是需要上班和上學的人士能夠因應天文台的指示以調整安排,減低惡劣天氣所帶來的不便。而顯然地,政府先後將天文台安置在經濟或環境相關的政策局之下,其實都無改其作為一個「以數據為目標」的部門,注定它難以在極端天氣之中作出人性化的決定,不斷惹來社會大眾的抨擊可說是意料中事。

事實上,天文現象並不單單與經濟或環境有關,而氣象機構更加不一定由經濟和環境的相關部門管理。以日本為例,當地的「天文台」名為「氣象廳」,並置於國土交通省之下。故名思義,這個政策部門負責基建、城市規劃、交通運輸等事宜,而將一個氣象機構與負責交通的部門扯上關係,正正是體現當地政府對於天氣對人民出行所帶來之影響的重視,因此在天氣預報及決定上也會充分考慮有關的因素,讓市民可以及早部署或調整行程。至於中國台灣,也有類似的安排,當地的中央氣象局同樣隸屬於交通部之下。換言之,讓天氣與經濟和環境「脫勾」,並使之考慮其他社會因素,並非特殊的做法,亦可以更宏觀地考慮天氣對於不同社會因素的影響,以及加強保障人民的安全和利益。

熱帶風暴尼格為港帶來近50年首個11月八號風球。晚上風雨至,氣溫下降,外出市民都得帶雨傘。(梁鵬威攝)

天文台和勞工界關係密切

筆者認為,天氣除了可以歸入交通部門之外,亦可以考慮歸入勞工及福利局。這種配置有三個明顯的好處,第一,最受極端天氣影響的,不外乎是兩個群組,即上班及上學人士,而前者的數量遠多於後者,所以如果更能考慮打工仔女的利益、安全和感受,自然可以作出更加貼心及令人滿意的決定。其實,極端天氣不單指颱風、大雨等情況,例如近年廣受關注的高溫下戶外工作的問題,亦與天文台和勞工界有密切關係。如果兩者能夠加強配合,使三百多萬打工仔女可以及早取得準確的天氣資訊,並因應有關變化而調整工作安排,獲得更多保障和減少傷亡慘劇,將有助提升民眾的幸福感、安全感和獲得感。

第二,勞福局轄下有不少與社福界相關的資源和網絡,如果天文台與這些單位可以緊密合作,在預計極端天氣即將來襲前,及早照顧好有需要的人士,例如獨居長者、長期病患者、低收入家庭等等,向他們提供基本食物、藥物、情緒輔導等等支援,將可以大大減低對弱勢社群的不良影響,有助建立更有關愛和人情味的社會。第三,由於天文台與「經濟」、「商務」切割,亦不再是單純的數據收集和分析的氣象機構,可以釋除公眾對部門立場偏向權貴的疑慮,減少不必要的爭議。

而為了加強對天文台表現的監察,使其更加勇於作出體恤民情的決定,筆者同時建議參考澳門氣象局的辦法,引入滿意度調查,讓受訪市民可以就著不同的服務範疇作出評分,讓天文台更有效地掌握公眾對其服務質素的評價及作出改善。而澳門當局的做法,就是以電話訪問形式隨機抽樣約1000名市民進行調查,並就著多項內容,包括「資訊公開程度」、「惡劣天氣警告準確性」、「一般天氣預報準確性」、「手機應用程式滿意度」、「員工服務態度、專業性、主動性和效率」等讓受訪者評分,以5分為最高,1分為最低。在這些數據的回饋下,澳門氣象局的表現亦有所提升,尤其在天氣的準確性方面,從2015年的3.48分,提升至2021年的3.76分。可以預期,引入滿意度調查對改善天文台的服務表現會大有幫助。

在颱風尼格襲港下的旺角街頭,格外冷清。(馬煒傑攝)

當然,假如天文台歸勞福局管轄,可能會引起商界的反彈,擔心它的角色會否由「偏幫商界」變成「偏幫勞工」。然而,筆者的提議並非希望天文台「偏幫」任何一方,而是相信不論天文台歸入哪一個政策局,都始終保持客觀、求真、專業的態度收集和分析氣象數據。然而,單單扮演科學機構的角色並不能滿足市民的需要和期望。筆者的建議,正是希望天文台可以與更多持分者協作,使之在作出決策時,除了運用科學的精神之外,還可以加入更多人性化的思考,使其決定在不違反科學的原則下,令其決定更能符合大眾的利益。講白一點,以今次颱風尼格為例,如果天文台明知八號風球必定來臨,就不需要每每盲目跟從天氣數據指標,也可以提早作出宣佈並因應可能發生的情況提早與不同部門溝通協調,減少對市民造成的不便和尷尬。

中國共產黨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至上」。希望天文台除了重視數據之外,還會學習這種以民為本的精神,靈活彈性地審視天氣狀況並作出平衡科學原則與民情需要的決定,讓市民不會在惡劣天氣下忍受惡劣的體驗。

作者黃遠康是「治港新政」成員、工聯會社區幹事。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