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道|興建簡約公屋之後,下一步是甚麼?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李家超於2022年所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擲地有聲提出興建簡約公屋,為未來五年提供30,000個單位,期望在四年內縮短公屋綜合輪候時間從現時六年至四年半。筆者欣賞政府不止於著眼於冷冰冰的房屋供應數字,針對輪候公共租住房屋已達三年的市民,先行安排入住簡約公屋,以待遷入「上樓」。此舉突破思維,無疑在香港「置業階梯」下,臨時搭建一個新台階,增加臨時房屋供應,避免社會「安全網」有漏網之魚,應幫盡幫。

作者:劉兆光

然而,香港房屋供應短缺一直是老大難問題,解決方案須從長遠出發。根據《長遠房屋策略2022年周年進度報告》,未來十年公營房屋落成量分布不均,短期將遭遇瓶頸。政府推算未來十年將提供約360,000個公營房屋單位(即每年平均36,000個公營房屋單位),而未來五年只有約128,000個公營房屋單位落成(即每年平均25,600個公營房屋單位)。這可見未來五年將見每年約有10,000個公營房屋單位短缺,故權宜加入於30,000個簡約公屋單位是一必要之舉。

或者有人質疑,為何特區政府不直接興建傳統公屋?事實上,一般公屋土地的主要供應來源是新發展區及大型發展項目、公共屋邨重建項目、及其他項目(包括發展棕地群、重建房委會工廠大廈、及發展小蠔灣車廠地盤部分上蓋等)。這些土地往往要經過更改規劃、地區諮詢、基礎建設、地盤平整等流程,尤其是當中可能牽涉業權及住戶遷置等問題,動輒花上五年或以上時間才能完成法定程序。至於簡約公屋土地,針對發展年期仍然較長的閒置地,在原有產權及土地用途無變的情況下,只需經過臨時性及短暫性更改規劃用途,便可馬上施工惠及大眾。當然,有市民認為簡約公屋造價比較傳統公屋為高,但筆者認為「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短期付出相對較高的成本而達致社會得益是值得的。

簡約公屋換取時間 須增加中長期供應

政府近年來已積極作超前部署,如發展局與規劃署亦於2021年11月公佈了《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闡述了香港的未來空間發展策略。這些跨部門的協作有助拆牆鬆綁,優化建屋覓地的過程。既然興建簡約公屋能收換取時間之效,政府也需要善用這得來不易的時間去進一步增加中至長期的可能供地項目。筆者建議政府全面檢視全港郊野公園邊陲用地,研究建屋的可行性,估算排除興建阻礙的成本,從而讓社會大眾深化討論此選項之利弊。

另外,政府可定期檢視后海灣濕地緩衝區,一方面評估緩衝區和周邊發展的生態互動,另一方面按評估檢視緩衝區界線,從而釋放緩衝區內大量已在分區計劃大綱圖上劃可作住宅發展的土地用途的地帶。此外,政府需適當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在合情合理的情況下發展閒置多年的棕地,並制訂全面的棕地政策,讓市民大眾知悉棕地發展路線圖。

在房屋局何永賢局長和團隊的創新思維下,並政策的多管齊下,筆者相信市民樂見和支持政府改變的決心,早日解決香港長遠的房屋供應問題。

作者劉兆光是香港廣州青年總會政策研究副主任,特許測量師及ESG分析師。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