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道|簡約公屋僅短暫止痛 避免資源錯配更關鍵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蔡天鳯碎屍案被告之一鄺球持價值逾7000萬元豪宅,仍可用綠表買入葵涌居屋,令全城譁然;繼而政府亦承認,公屋居民持有內地物業,房署原來難以追查核實。這些情況造成極大漏洞,令珍貴資助房屋落入富戶手中,也嚴重影響公屋流轉率。筆者認為,政府斥資近260億元建簡約公屋之際,應同時加強違規個案調查嚴謹度,否則即使公私營房屋持續設定七三比也無補於事,更會令私樓數量進一步大落後、置業階梯崩塌,年青人向上流動的機會遙遙無期。

來稿作者:陸在山

房屋局日前回答立法會議員謝偉俊的口頭質詢時,指房署每年審視23萬宗涉嫌違規個案,最終每年平均只有690宗個案被揭發明知而虛假提供資料或刻意漏報。過去四年因違反《房屋條例》被定罪的個案僅526宗,當中10宗個案判處監禁,更可緩刑,多名議員均對罰則過輕無阻嚇力表示不滿。

綠表政策由上世紀70年代已沿用至今,政府指有助公屋流轉,平均每年可收回約3,600個單位。但鄺球這些富有人士竟然也可申請,現時公屋、居屋等資助房屋,究竟有多少單位分配予真正有需要家庭?政府不斷「搶地」建公屋,上屆政府決定新增房屋土地的公私營單位由六四比調高至七三比,但其實更重要的是避免資源錯配。

首先,香港是否應該七成甚至八成住宅也是公營房屋呢?以往香港的房屋政策經常想學新加坡,但多年來也學不了,其實大家逐漸心知肚明,新加坡以組屋(公共房屋)為主幹的房屋政策,根本不適合香港。筆者認為,土地資源、經濟架構、政府制度等各方面,香港與新加坡有很多不同之處,香港不可能亦不應嘗試去跟隨「總體房屋量八成以上為組屋」這做法。

立法會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謝偉銓日前也指出,政府多年來的「重公營、輕私樓」及「重出租、輕出售」政策,產生一些相當負面且深遠的影響,導致一些本來有潛力向上流動的基層家庭和年青人,因為短期內無力購買私樓,居屋又難抽中,漸漸將「上樓」視作唯一居住選擇甚至人生目標。電視劇《下流上車族》早前大熱,正正反映這個社會現實。

事實上,當公屋越來越多,私樓變得稀有,即使近年樓價下跌,但供求理論下,一定也不會跌得太多。由於土地有限,現時政府審批土地改劃、重建為住宅需時很多年,私樓落成量嚴重落後下,樓價與租金已升至與市民負擔能力脫節的情況。置業太難,更多人想輪候公屋、購買資助房屋,這樣必然形成惡性循環。

筆者相信,在政府的「精準扶貧」方針下,應該將有限的公共資源,用更有效和可持續的方式協助真正有需要的市民。政府要重建置業階梯,必先確定公屋應只給予最基層市民入住,大刀闊斧改善富戶政策,加強審查制度,嚴懲違規者,綠表買居屋亦一樣,總言之要以提高公屋流轉率為最大目標。

財赤下要開源節流,公屋也一樣,如找不到土地建公屋,就想方法令公屋資源用得其所。興建簡約公屋只能短暫止痛,今屆政府應認真想想一套適合香港新形勢的房屋政策方針及目標,切忌再盲目模仿其他地區,才能有所作為,令不同階層的港人安居安業。

作者陸在山是公共事務顧問,曾於政界及傳媒工作近二十年。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