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言廣達|兩個旅業觀察:五一反映局部復甦,港府宜擴文旅格局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旅遊業當然非常希望內地旅客於五一期間重來香港,相關行業對此亦摩拳擦掌。疫情前後對比,特別以未經黑暴與疫情洗禮、2018年「五一黃金週」訪港旅客數量的394.1萬人次,預期以本年度「五一」訪港內地旅客人數與之相較,未必能夠回到這個頂峰數字。三年業界的冰封狀態,要完全回氣相信還需要一段時間和努力,加上在這幾年之間整體環境的變化頗大,內地旅遊城市亦投入不少資源參與競爭,香港旅業需要分析內外部環境因素,重新認識這個闊別三年的內地旅客大市場。

來稿作者:黃進達

外部環境:百花齊放的城市競爭

有研究指出今年內地旅客旅遊意欲高漲,火爆的預定情況反映出強勁的旅遊需求:國內熱門城市「五一」機票提前預訂量遠超2019年同期,境內酒店市場的搜索熱度已達2022年同期9倍以上,國內旅遊訂單創五年來最高。這些對於香港旅遊業是一個利好消息,但何嘗不是對於內地其他旅遊城市的利好消息。

對於香港而言,內地旅客曾經佔比高達香港旅客總量的78%之高,香港過去亦對此可謂「倚靠」、「依賴」。不過,對於內地旅客而言,香港卻絕非旅遊城市的唯一選項。尤其在疫情之後,世界各地每個城市都非常積極吸引遊客來訪,以旅遊業收益推動城市其他版塊的發展。內地城市亦在競逐五一長假期的收入,推動當地餐飲娛樂等存量資源轉化收益,拉動社會整體消費。各省市與當地旅遊業界對於迎接「內賓」亦有政策支持與新型服務套包以作招徠,積極地爭奪旅遊市場份額。這對於香港來說,競爭壓力會增加,需要通過不斷創新和提升服務品質來吸引更多遊客。

基礎因素:業界未復元氣 人力資源關鍵

筆者更希望社會以更理性角度去量度本年度黃金週的狀態,包括客量、消費總量、接待質素等各方面。審視自身因素,香港與旅遊相關的行業,比如旅遊業本身及酒店業、餐飲業、零售業在這三年間經歷了嚴重的人手流失,斷層存在於「有客冇人接,有房執唔切,有車冇人揸」各個部份。航空公司的機場地勤服務跟不上,影響增加航班和恢復航線步伐,旅行社為找領隊、導遊和操作人手而頭痛。招募與培養實在需時,接待能力都不能與疫情前的數據同日而語。

香港勞工短缺,是客觀事實。對比其他國家和旅遊城市可從周邊地區吸納人力資源,就算澳門和星加坡等外勞政策對服務性行業也相對較大彈性,香港仍然面對一些服務行業長期缺乏人手的老問題,立法會剛通過支持研究,但政策部門研究需時,不知能否解決燃眉之急。

另一方面,香港的服務質素近年來亦值得檢討,對上一次的「禮貌運動」已是10多年前,近年來也聽到不少旅客和本地市民聲音,對於香港旅遊服務的接待質素多有耳語。外部競爭白熱化,香港有一定的旅遊硬件資源,但在於待客時的服務質素和優質態度,使旅客賓至如歸,也是在復甦和面對競爭的時候的重要注碼。

自身補強:建立香港獨有文旅特色

香港必須更深入了解目前市場動態,與及旅客的消費喜好,將資源精確投放,真正實現「追時間、追結果、追前列」。與以往相比,新一代的國內外旅客更趨向於沉浸式深度遊,寧願在目的地停留更久、消費更高,務求把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人文特色都感悟得更通透。不只為了迎合旅客,香港也應發掘本地獨特的旅遊資源,長遠打造綜合式宜旅城市。

早前,特區政府與旅發局聯合主辦「你好,香港(Hello, Hong Kong)」大型宣傳活動,既送機票又以超過200項大型藝術文體旅活動吸引商旅客人,這種短期的旅遊宣傳盛事對於重振旅遊業與整體經濟情況絕對有正面作用。我們也見到不少地區積極籌辦活動促進消費,有潑水節,有美食節,好不熱鬧。一次性大手筆始終來得快去得也快,萬花嬉春的多元活動更應持續進行。筆者更希望相關部門長遠面向市場,進一步思考香港的文旅定位,如強化一直世界知名的中西文化文匯處、國際大型展會與活動的落腳地,輔以發展文化遺產、美食之都、開發自然景觀,吸引更多遊客前來體驗。唯有擴大格局,香港才能脫離實現在文旅產業上的「彎道超車」。

作者黃進達是經民聯旅遊事務委員會主席、香港菁英會副主席、重慶市政協委員、全國青聯委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