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財政儲備創27年最低 開源節流量力而為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近幾年香港面對巨額財赤,近日立法會便討論「公共財政政策檢討」議案,提到政府財政儲備由2018年的1.1萬億元,跌至現在只有約6,500億元,創下27年最低。加上財爺早前預告,今年財赤有可能超過一千億元,比年初《財政預算案》估算的544億元幾乎高出1倍。港人習慣精打細算,看到政府隨時陷入捉襟見肘,筆者也是心有戚戚。本文就從開源和節流方面,嘗試幫忙想想辦法。

來稿作者:蔡裕龍

先從開源講起,地價收入、利得稅、印花稅及薪俸稅一直是政府主要收入來源。香港一路奉行低稅率,這也是便利營商環境的優勢,無理由在這方面加稅自廢武功,不過是否可以從增加納稅人基數上下功夫呢?

陷入人口老齡化的香港,目前納稅人口只有182萬人,佔356萬勞動人口一半。政府在推出搶企業、搶人才措施之後,最新的數字是已經有30間公司來港落戶,投資超過500億元,另外有約 7萬人才已到港。這些大企業及高收入人才可以為香港帶來多少稅收收入,我們拭目以待。政府也要再接再厲,繼續吸引更多企業及人才落戶。

地價收入方面顯然沒有這麽樂觀,本港樓市在疫情後於今年上半年迎來短暫微升,但後繼乏力且掉頭向下。雖然10月份的《施政報告》想通過「減辣」來刺激交投,但「做啲唔做啲」,只是「減辣」而不「撤辣」,最終成效還需時間驗證。惟樓市沒有重大利好消息,市場對投地的意欲自然降低。今個財政年度已經過半,首兩個季度政府只售出兩幅官地、加上補地價項目,暫時只有大約156億元收入,佔今年度賣地收益目標850億元的兩成不到,估計全年要達標根本是「Mission Impossible」。政府將賣地視爲「金蛋」的思維顯然已經行不通,只有想辦法刺激樓市恢復活力,才能帶來良性循環,拉動庫房的整體收入。

講到節流,筆者想起近日看到的另一則新聞,政府為了節約開支,決定扣減各政策局及部門未來兩個財政年度分別1%的經常性開支,算下來大約是76億元。雖然筆者樂見政府以身作則,但這筆數對龐大的財赤來説是否杯水車薪?還能不能從其他方面節流呢?

縱觀香港未來最大的一筆新增開支,非大型基建填海莫屬。交椅洲人工島填海造價高達5,800億元,而這只是初步估算,就算可以引入市場融資,難道庫房不需要出錢?在市場需求已經下降,加上北部都會區已有現成土地可供發展的情況下,再去不計成本倒錢落海,等於主動立於危牆之下,怎麽想都不符合當下香港的實際情況。如果庫房被掏空,外圍經濟再發生逆轉,或者出現任何黑天鵝事件,香港要如何自救?

「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是寫入《基本法》第107條的要求,是要香港衡量自己的能力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政府曾說等待外圍經濟好轉及疫情影響消退,香港的財政有望逐步改善。但香港從來都不應該等運到,必須要自己有所準備才能屹立不倒。

開源方面,積極引入企業人才,創造更多誘因吸引他們來港投資、增加稅收;為土地房屋政策拆牆鬆綁,逐步撤銷辣招,讓樓市恢復活力。節流方面,避免北部都會區和人工島填海同時上馬,可先發展難度較低的北都,填海則稍微暫緩,讓庫房回一口氣;另外,在政府經常開支中,衞生、教育及社會福利佔大約六成,這三方面是否有商榷空間,都值得研究。

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是每個成熟的投資者需要具備的思維模式,在國際形勢複雜變化的今天,香港更要管好自己的庫房。在資金充足時拓展市場,在資源緊張時休養生息,才能伺機而動,再謀發展。

作者蔡裕龍從事資訊科技行業多年,現職金融公司資訊科技經理。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