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觀點】市區更新要有整全思維 政府應超越促成者角色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香港城市老化不僅體現在人口老齡化,市區樓宇破舊的問題亦為舊疾。政府大談「以人為本」推動市區更新,主要施力在舊區重建「變身」豪宅,造成市民不再可以負擔得起高價住屋。最新的施政報告提出「樓宇更新大行動2.0」固然為好,但政府應正視樓宇維修在市區更新工程中的定位,以整全思維籌劃維修工程。政府若要回應社會改善舊區條件和保育的訴求,則需保障在市區更新工程中的社區整體生活質素,市建局口中「樓宇修復先於重建」不應淪為口號。

政府於09年推行「樓宇更新大行動」。(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樓宇老化的問題不僅會降低居民生活質素,更會招致公眾安全的風險。為修補市區老化的問題,市建局主要根據《市區重建策略》採取「重建、復修、活化和保育」四個策略,以期達至改善市區居民的生活質素。其中,重建和復修為市建局的主要工作。但由於市建局屬於自負盈虧的公營機構,收入基本依賴重建項目所帶來的盈利,故附帶高價值的重建項目成為其優先考慮。眾所周知,香港地寸金尺土,土地爭奪戰無時無刻不在上演,土地附有的經濟價值往往會成為政商力量的博弈品。對於較低經濟價值的地區,政府會採取「吊鹽水」式的復修策略,先做基本維修,直到在該地推行重建計劃。

重建項目的弊病,在於政府將公眾的生活區域升級為負擔不了的商業地段。譬如2009年引起輿論關注的利東街,便是從具備自身特色的街道,經市建局和私人發展商組成的財團操作下,搖身一變成為商住樓宇和購物中心結合的綜合體。儘管有歷史建築物倖存於重建工程,但利東街早已不是「利東街」,而是中秋節吸引眾人「賞月」的地標罷了。政府應該意識到,活化與保育的理念是滲透在社區的規劃、人與空間的互動關係中,並非只是附於舊物的皮囊。

相比之下,復修的理念更能保證在保存社區設施的基礎上,達至改善居民生活質素的目標。既然政府有心再推樓宇更新行動,應汲取先前的教訓及更新復修思維,以整體規劃的理念提升居民生活質素。回顧政府此前推出的樓宇更新行動,可以看到仍有不少問題尚待解決。

近幾年論及樓宇維修這課題便必然令人聯繫到一些不法勾當,而坊間亦每每給「維修」與「圍標」劃上等號。(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事實上,「樓宇更新大行動計劃」執行多年來,未有政府部門承擔責任監督工程質量早已為人詬病。曾有報道揭露不少樓宇維修後仍出現天花滲水、防煙門無法關閉、石屎剝落等問題。然而依據政府樓宇維修策略的原則,業主為樓宇維修的第一負責人,政府與其他機構則為輔助業主進行維修工程的協助者,只需保障樓宇維修達到法定要求。反之政府應更積極介入維修過程,組建專業團隊檢討維修工程的成果,以此保證質素。而由於不少業主為高齡長者和低收入人士,維修意欲較低,政府亦應考慮設定不同方案推進維修工程,並提供專業意見支援業主。

另一方面,圍標爭議層出不窮,唯政府始終未能拿出積極正面的態度回應社會質疑聲音。2016年香港競爭事務委員會報告指出,以500個曾參與樓宇大更新個案為研究基礎,發現樓宇翻新和維修工程中出現「合謀圍標」的違法行為。政府則採取過相關措施打擊圍標行為,2016年5月市建局便推出「招標妥」樓宇修復促進服務(先導計劃),為業主就所需維修工程範疇及費用估算提供專業意見。圍標行為不可輕視,可惜的是,政府聲稱會積極採取遏制發生該類問題,而今次施政報告政府仍未有提出建立法定監管部門,為業主提供維修工程的法律規管和支援,實在惹人質疑政府打擊圍標行為的決心。

城市發展本就需要具備長遠眼光的規劃,市區更新亦不可能一蹴而就,樓宇維修可謂是萬里征程的一小步。必須強調的是,市區更新工程看似只是在石屎森林修修補補,實則要延續社區中人與城市空間的關係。現時全港有逾5000幢樓齡超過50年的住宅及商住樓宇,需要及時檢修。政府聲言額外動用20億資助舊樓提升消防安全要求,亦應有整全思維關注舊樓周邊配套設施的維護(例如街道和交通規劃),方能從根本上改善居民生活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