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師隨時飯碗不保 吸引頂尖人才 大學應推終身制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當不少人以為大學教研人員是風光的人生勝利組,待遇遠超其他教師的同時,他們可能每天都在擔憂飯碗不保。「01觀點」早前曾探討大學合約講師的問題,不少合約講師名義工資雖高,實際工時卻遠超合約內容。而且,傑出的教學表現並不保證獲得續任,本年4月理工大學數學系和社工系在一個月內向近20名教員發「大信封」,包括多名服務超過20年的傑出教員,輿論嘩然。
昨天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在回覆教育界議員葉建源關於本港各大學及專上院校的聘用和晉升機制的文件中,各院校的標準不一,甚至迴避關鍵問題,反映問題嚴重。本港高等教育的僱用機制中只有個別院校有少量終身聘用(tenure-track)的教研人員,其他教研人員在國際標準下只屬非終身聘用(non-tenure-track)員工。換句話說,目前絕大部分在大學工作的教研人員隨時可能因資源不足、架構調整,而非其教學或研究表現,而不獲續任。這與歷屆政府一直以把本港打造成為區內以至國際的高等教育和領先的科研基地的目標無疑是背道而馳。

在理工大學任教23年的項志銘兩度被通知不獲續約,批評校方做法欠公義。(李澤彤攝)
服務理大超過廿年,四月突然被不獲續約的導師

 

講師情況只屬冰山一角 傑出教研人員不能倖免

在昨天(23日)公開的文件中,各資助大學(除理工大學外)中以長期(long-term contract)/實任 (substantive basis)/終身僱用形式聘用的教研人員不足一半,其餘教研人員均以定期合約制(fixed-term contract)的方式聘用。只有部分課程接受教資會資助的公開大學使用合約聘用的教研人員的比率高達九成,為全港之冠。緊隨其後的科技大學和香港大學亦分別有76.6%和65.2%的教研人員以定期合約方式聘用。而「四月風波」的主角理工大學反而是九間大學中唯一「實任制」(substantive basis)員工過半的大學,但亦僅僅超過全體教研人員的一半。可見,目前在各大學工作,負責培訓本地精英和研究工作的人員大多均需憂慮自己的合約是否得以延續,明年自己是否仍是院校的教師或工作人員,情況或比中小學的教師嚴重。

所謂的實任制或長期聘用其實都是合約制,只是各院校通常會在合約到期日留空,若資源不足或架構重組,這批員工仍然可被遣散。

事實上,無論是理大數學系六名不獲續約的教師,還是九名被轉兼職的導師均只是冰山一角。過去,不少大學的教學人員均指出本地大學的資源過度集中在研究方面,對作育英才的教學人員及教學表現相對輕視。然而,研究出著名電動車「My Car」的理大電機工程學系教授鄭家偉就曾指出若沒有持續的資金支持,除他本人因是大學實任制的教授外,整支研究團隊可能最終被遣散,而被遣散的人員一旦為謀生而轉行,可能永遠不會重投研究行業。可見絕大部分在大學工作的教研人員,不論其教學或研究表現多麼傑出或領先,仍必須日復日地擔心自己未來的生計。

 

終身制國際主流 院校不應虛與委蛇

終身僱用制是目前不少國家和地區確保能鼓勵優秀教研人員留任的主要僱用方式。通常的情況是大學在招聘教研人員時,會註明有關職位屬終身聘用制還是合約制,讓求職者決定是否申請相關職位。獲得終身聘用制取錄的教研人員在入職的首三至十年(試用期)會被客觀的標準評核,通常為成功出版一定數量的期刊論文、書籍,及在教學評核中獲得滿意的評分。若教研人員成功通過「試用期」,將獲得終身聘用,而相關教研人員不需要再擔憂續任問題,而能集中精神在教研工作上,直至退休。

目前在各大學中,只有港大明列職位是否終身制(網頁截圖)

然而,香港的情況則截然不同。目前,除了香港大學在近年的招聘中列明有關職位屬終身或非終身外,不少院校單純以合約一般為期三年,若表現優良,將考慮續約或長期聘用。至於「表現優良」的標準為何,而晉升的條件又是什麼,各大院校始終含糊其辭,只是一再重申有「既定機制」,更甚者不少院校更列明最終續約與否將取決於「資金」(Funding)或經費。至於在昨天的文件中,雖然葉建源明確表達希望院校的回應能細分為合約制、長期聘用、終身聘用三項,但大多數院校把長期聘用和終身聘用兩個項目合併,蒙混過去,拒絕正面回應校內獲終身聘用的教研人員的實際數目,而教育大學的數字顯示在總數約300人的教學人員中,每年僅4至7人獲轉為終身聘用。若本地大學持續以短期或長期合約方式聘用教研人員,人才流失將無可避免,長遠影響本地高等教育和研究的質素。事實上,近年因工資過低導致高教界人才流失的台灣亦自去年起推出「玉山計劃」,大幅提高獲計劃聘用的「玉山學者」和「玉山青年學者」的工資以挽留本地及吸引國際人才,雖然計劃廣受批評,至少台灣政府有挽留人才的意識。面對區內的競爭,本港院校必須提高教研人員的待遇及工作的穩定性,以確保本地的高教教育和研究質素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