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出席教育研討會 暗諷梁錦松離地?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由前財政司司長及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梁錦松牽頭成立的「教育2.1」,上周六(20日)舉辦教育研討會,並邀請特首林鄭月娥出席。林鄭是嘉賓,但對主辦單位毫不客氣。席間梁錦松重提「考試成績非一切」的說法,林鄭回應指,她認同大學入學標準應多元化,但要提防一旦擴大評核範疇,或對基層學生造成不公。其後,她又強調提升政府教育開支的重要性,或暗示在場前官員理財過於保守,令「教改」知易行難。
林鄭重申教育改革不能單從理念出發,必須根本着手,增撥資源,提升教師地位和減輕教學壓力,收窄社會不平等,才可落實理念上的教育改革。在場的前高官志大才疏,當年未有理會教育體制以至社會實況,將教改理念硬推,多元收生最終只淪空談。林鄭月娥對他們的「批評」有理,但多元收生的理念正確,政府在解決現實的種種問題之餘,仍須視此為長遠目標。

林鄭說:「例如最近我本人及劉德華先生,因為同一議題,成為網絡欺凌目標。」(陳百灝攝)

階級差異牢固 見於非學術表現

研討會上,梁錦松提出,考試成績非一切,文憑試成績不應是大學收生的唯一標準,應該全面檢視能力,包括個人興趣、能力和志願。林鄭回應,原則上認同建議,但提醒實踐時會有困難。她用自己做例子,若果當年升讀大學時需要體藝經驗,即使自己是「擅長考試的高材生」,也難以升讀香港大學。她認為加入其他評核方法,或會對基層學生不公。

今天社會高舉多元發展,林鄭的說法自然難以討好大眾。不少人會認為林鄭維護考試主導的評核方法,忽視青年人在運動、藝術等非傳統學術成績的成就。為了爭取優秀的考試成績,無數學生為了要操練試題,放棄課外活動,埋沒天份,是社會的損失。相反,若果大專院校收生能夠加入其他非學術評核,老師、家長和學生就不會過份看重考試表現,減少壓力。

但是,家庭的社經地位仍然左右學生的課外活動成就。中上階層的父母可以調撥更多資源給子女補習、學習課外活動,加強競爭力。在學業上,基層家庭已經要支付補習費用,實在難再付出額外資源予子女參與課外活動。平情而論,相比起過往,政府已經增加資源在非傳統學科和課外活動,幫助基層學生探索多元出路,但先不論資源是否充足,學生的非學術成就還取決於家庭的文化資本,家長能否為子女提供指導、找尋合適的導師、教練,也會影響到學生的成就,故此,單純增撥資源,也不一定能拉近貧富學生在非學術成就上的距離。

延伸閱讀

課外活動興趣班變補課 基層兒童「無錢無興趣」?

【JUPAS爭議】關鍵不是IB抑或DSE 而是拔萃與喇沙的分別

前財爺梁錦松雖然5科合格,但成績最好的兩科,也只有B和C。(資料圖片/吳煒豪攝)

有民間團體批評自2002年起推出的賽馬會全方位學習基金,每名學生的資助金額每年只得數百元資助,杯水車薪。另一個「校本課後學習支援計劃」的審批準則被指過緊,部分受資助學校只能申請資助用於短期功課輔導或境外參觀活動,部分基層學童難以培養長遠興趣。

更甚者,政府創立直資學校制度,加劇了教育不平等。直資學校的師資和學生學習資源較一般津貼學校優勝,制度設計容許部分學校同時徵收高額學費及收取政府資源,然後用來集中培育有能力繳付學費的學生。若然制度不改,日後加上「綜合評核」,大專院校會否更傾向收取「十項全能」、「文武雙全」的學生,基層學生會否眼巴巴看着中上階層學生堆砌更亮麗的履歷表,自己卻繼續承受教育不平等的苦果?

教育資源廿年來增加一倍多 惟不足以改善教師處境

也許林鄭「高材生」的言論較惹火,蓋過了她的第二項批評,即歷屆政府資源不足以舒緩教師壓力,「令教改知易行難」。她隨後羅列上任以來增撥至少83億元的經常性款項,包括增加常額教席,將中小學教席學位化。這筆款項還有增加糼稚園教師薪酬的津貼,常規化中小學特殊教育統籌主任等。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於2017年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接近六成的兒童沒有參加興趣班。(文雪萍攝)

以上措施均為老師多年訴求,獲業界支持,相較之下,梁錦松主持的教改,則顯得乏善可陳。誠然,過往二十年,教育經常開支的金額總體上升,由1997至1998年度的366億元,增至2018至2019年度的預算846億元,但教師的工作環境仍有待改善。當教師的生計不穩,加上千斤重的工作量,他們即使認同教育需要改革,也沒有時間全心全意落實,理念也只流於空中樓閣。

況且,改動教學語言,加上梁錦松有份推動的教育改革,在課程、學制、考試模式出現翻天覆地的轉變,教師早已疲於奔命,他們最需要的是喘息空間。

【其他中小學支援】施政報告建議,由2019/20學年起,每年撥款約9億元,向公營及直資學校發放全新、恆常的「全方位學習津貼」,支援學校推展全方位學習;另外,政府由2018/19學年起為公營學校提供一項全新的推廣閱讀津貼,涉及約5千萬元經常開支;政府亦會由2019/20學年起,增加約3千萬元經常撥款,給予家長教師會聯會及學校家長教師會額外資源。(資料圖片)

要終結教育不平等 檢討直資不可少

林鄭一番話,突顯基層升讀大學仍然困難重重,考試主導的評核模式,縱然會忽視非學術成就,但不同階層的學生仍可以憑相對客觀的統一考試,靠奪取高分,獲大學取錄,改善社經地位。若貿然推行多元升學途徑,基層學生隨時連僅餘的競爭上流機會也會喪失。

林鄭也不能自足於此,容忍教育不平等遺禍基層。在檢討直資制度之餘,她應同時提高津貼學校的資助額度,公平分配教育資源。此外,政府即將推出的活動支援基金,培養學生的長遠興趣。如能做足以上措施,再談大學多元收生、多元評核,將會得到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