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興招股書揭炒賣物業粉飾業績 市民又可靠甚麼對沖租金?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地知名餐飲連鎖企業太興集團(6811)將於周二(6月4日)截止招股,反應未見熱烈,一方面可能與市場氣氛在貿戰衝擊下轉趨審慎有關;另一方面,過去一年本地飲食股確實表現參差。截至上周五(5月31日),翠華(1314)一年累跌36%,大快活(0052)跌12.5%,龍皇(8493)跌35%;即使是表現稍好的大家樂(0341)和稻香(0573),亦僅升0.2%和5.8%。

租金佔飲食業成本漸增 蠶食利潤情況顯著
 
不過,與太興同樣走港式茶餐廳路線,並早在2012年年底上市的翠華,上市至今的表現亦相當「走樣」。以招股價2.27元計,一年後雖炒高至5.6元,回報逾倍,但其後即見頂反覆下跌。以周一(6月3日)即市價格0.67元計算,其市值與歷史高位相比僅餘十分之一,或相當於招股價大約三成。
 
根據翠華控股2018年的年報,聲稱經營壓力源自銷售及配送開支、物業租金及相關開支增加,包括食材、租金及勞工成本大幅上升,純利率進一步由2017年的4.9%跌至2018年的4.4%。
 
但是如果觀察獨立核數師報告,翠華截至2018年3月31日止年度的綜合損益表,2018年度的收益18.4億元,較2017年的18.5億元大致保持平穩。若再仔細分析其各項成本開支,其實不論是已售存貨成本、員工成本、折舊及攤銷、燃料及公用事業開支、其他營運開支等,均有所削減或保持平穩。對翠華真正構成經營成本壓力的,其實主要是兩項,分別是「銷售及配送開支」和「物業租金及相關開支」,前者由3,076萬增至4,176萬,後者則由3.15億增至3.39億,租金蠶食利潤的情況甚為明顯,除稅前溢利由2017年度的1.28億,跌至2018年度的1.07億,跌幅高達16.6%。
 
至於即將上市的太興集團,其招股書雖然顯示近年溢利持續增加,由2016財年的1.97億,增至2017財年的2.10億和2018財年的3.05億。但2018財年的利益還包括1.63億元出售物業所賺的非經常性利潤,如果扣除這一筆,太興集團在2018財年的溢利僅1.42億元,賺錢其實比2016財年更少。
 
再仔細觀察各細項數字,近年佔收益百分比持續增加的成本類別,共有兩項,分別是「員工成本」以及「租金及相關開支」。前者由2016財年的7.4億元增加至2018財年的10.3億元,佔收益比例亦由29.6%增至33.1%;後者則由2016財年的3.45億元增至2018財年的4.54億元,佔收益比例由13.7%增至14.5%。

信誠證券聯席董事張智威認為,周五恒指穿27000,投資者信心薄弱,影響太興招股反應。(張浩維攝)

有錢有資產者可「對沖」風險成本 但社會基層又能向誰呼號?
 
從上述數據分析可見,不論是太興還是翠華,現時香港飲食業的處境可謂「得個做字」,收入不易大幅提高,但同時香港的租金及人力成本上漲,利潤只能進一步被壓縮。從某程度上說,香港人力成本之所以昂貴也與租金脫不開關係,以從事飲食業的勞工來說,基層員工月入可能僅一萬幾千,若以此收入計算,有些人每個月光是租金就須付出接近一半的薪酬,隨着租金年年加而有薪酬調整壓力,絕對是可以想像的。
 
面對租金成本的壓力,政府又無能為力,太興比翠華聰明的地方,就在於他們懂得「如果不能撃敗你的敵人,那就加入他們」的道理。在2018年,他們透過買賣物業所賺得的1.63億元,超過全線191間餐廳全年辛勞工作所賺得的利潤,並成功以此粉飾了在2018年本來是嚴重倒退的業績。
 
毋怪乎在香港股票市場上,近年無懼各種政治及經濟風波的長勝軍,都是作為「收租佬」的房地產信託基金,包括領展和置富等,就是因為他們佔據了香港經濟的戰略要地,不管是市民還是飲食連鎖集團,都需要向其「進貢」。值得一提是,近日領展股價不斷破頂並問鼎「紅底」,歷史股息率已跌至2.6%水平,與美國10年期國債息率相差只有0.5%,並與30年期國債息率相約。這一方面可以看出港人對於磚頭以及收租的信仰,已近乎瘋狂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現時整個社會都在告訴市民,如果要在香港生存下去,不管是平民,還是企業家,都不得不參與炒賣物業——商家是為了對沖鋪租太貴,須炒樓挽救利潤;市民則是為了對沖租金及物價通脹壓力,也不得不「邊罵邊買」領展。舉例來說,早在2004年,大家樂就曾為對沖加租風險及提高閒資回報率,認購逾百萬股領匯新股,其後多次沽出獲利後又再買入。
 
現時香港可謂陷入死亡漩渦,整個物業市場形同向市民「極限施壓」——有錢有資本者,尚可能找到「對沖」的空間與方法;但試想想,那些無錢無資本的基層市民,到了今天,還可以支撐多久、向誰呼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