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田南規劃須注意社區承載力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計劃在西鐵錦上路站興建公營房屋,預計提供約9,000個單位,可容納逾2.5萬人,並將向立法會申請撥款。然而,計劃引起不少憂慮,特別是大規模建屋將大增該區、甚至元朗區的基建壓力,折射出政府規劃缺乏前膽性、區域發展思維。無疑本港公營房屋供應短缺,但並不意味政府可藥石亂投,在未有周詳規劃下盲目覓地建屋。

政府《錦田南公營房屋發展計劃》將發展錦上路附近,錦河路、東匯路及錦莆路一帶約三幅土地,面積達14.2公頃,預計合共可建21座公屋,提供超過9,000個單位,可容納2.52萬人口,實為目前錦田2萬多人口的一倍。政府現已就計劃正式就諮詢區議會。

政府規劃缺乏遠瞻

《計劃》將令錦田人口翻倍,自然引起不少憂慮。例如錦田區議員李頌慈近日於社交媒體撰文,詳述反對計劃的理由,箇中的理據相當值得討論。他指出《計劃》「塞多」2萬多名人口進錦田,惟配套設施欠奉,有關屋邨管理設施同社福設施現階段只列「擬提供」 或「適時補充」,故未來居民很有可能須依賴元朗區提供生活所需,教元朗逼上加逼,更遑論《計劃》只為規劃署在2014年進行「錦田南及八鄉的土地用途檢討」中的其一部分,連帶錦田未來不同發展,新增人口更可達9萬人,其生活需要對該區一帶產生不少壓力。

錦上路西鐵站(資料圖片)

另外,大幅增加的人口同樣會對交通基建造成壓力。人口增加勢必對道路容量的需求大增。李頌慈指出該區居民已爭取改善道路容量多年,惟始終未見政府為之;縱使政府將研究提升錦上路至「合乎標準的雙線雙程不分隔車道」,卻未有詳細時間表,目前計劃「塞多」2萬多人進錦田,實在教人憂慮。而在公共交通方面,目前錦上路往市區方向的西鐵載客率在繁忙時間已達飽和,而接駁錦田至大欖隧道的巴士服務有限,未來錦田人口進出市區的通勤狀況不堪設想。

毋庸置疑,本港公營房屋供應短缺,輪候冊宗數近年高達25萬宗,政府須盡可能增加公屋供應。然而政府覓地建屋始終須有周詳規劃,不得將房屋、人口四處亂「塞」,忽略居民需要及其對附近社區造成的影響。觀乎政府未來的規劃願景,未來主要的新市鎮、發展新區等主要集中新界,雖說計劃涉及不少鄉郊土地,但同時亦牽連現有的新市鎮,更何況這些新市鎮本身區內問題不少,若政府不以區域性思維將新發展區與現有市鎮一併規劃,單以「跑數」心態覓地建屋,勢必弄巧反拙。

更根本的是,政府規劃願景雖重點發展新界,但始終未改市區與新界的居職分佈,新界未來依然未能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居民仍要依賴主要交通幹道通勤至市區工作,新界功能始終維持作「睡房社區」,故如上述錦田將面臨的問題未來只會接踵而來,連同未來屯門南、洪水橋及元朗南等新發展區,新界連接市區的交通效率只會更形惡劣。誠然,洪水橋新區的發展定位為新界西的區域就業中心,惟《香港01》早已分析,當中所能創造的就業機會數量仍然不足,新界西居民未來仍有必要跨區工作。政府若要新界可持續地容納更多人口,唯一手段就是於新界設立更龐大的商業中心區,政府有必要「升級」目前洪水橋的發展規模、方向,以更穩定地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扭轉本港居職分離的格局。

錦田規劃需居民參與

除了基建配套壓力外,區議員擔心錦田的農業、低密度生活等「特色」會因發展而受到破壞。無疑本港具迫切的房屋發展需要,惟政府能否因此去改變、甚至破壞現有鄉鎮生活,這種類似發展對立於保育之間的難題從來難以解答。但可以肯定的是,錦上路自有西鐵以後,已埋藏發展的伏線,錦田未來須面臨「城市化」在所難免,問題是當中城市式的發展與現時鄉鎮式的生活方式如何能取得更佳的平衝。

如此一來,公眾參與變得至關重要,錦田、甚至新界整體未來的面貌為何,市民理應有權參與決定。然而,政府於2014年所作的「錦田南及八鄉土地用途檢討」,決定整個錦田南面積達110公頃、將容納9萬人新增人口的土地將於未來發展,政府卻無對此作一個「像樣」的規劃研究及公眾諮詢,更以「斬件」方式分階段發展錦田南的各個房屋項目,公眾既難以參與諮詢外,更是難對整個錦田區未來規劃一併發表意見。然而,諸如規模相若的元朗南新發展區,政府也有作更具系統的房屋用地規劃及工程研究,坊間有質疑政府繞過公眾諮詢程序,政府卻龐統回應錦田南的「規劃用途及規模等與其他大型土地發展項目有別」,只會局部向區議會、鄉事委員會及居民/關注組織等作出諮詢,實教人費解。政府實有需要重新就錦田南發展作更廣泛的諮詢,讓居民有權參與決定該區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