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擔公營醫療壓力 中大醫院背負各方期許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在2014年動工,經歷幾番延誤後,預料明年4月起逐步開設住院病床服務。社會萬分期望醫院紓緩公營醫療體系壓力,更重要的是在私營醫療體系樹立榜樣,糾正私營醫療體系不良風氣。

中大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透露,正與保險公司商討新產品,望為病人提供更好的保障。(龔嘉盛攝)

該院行政總裁馮康近日接受《香港01》專訪,介紹醫院日後運作安排,當中談及套餐式收費。在香港,不少中產縱使有能力支付私家醫院費用,但擔心收費不透明,在醫治過程中添加項目,以致收費「海鮮價」,超出醫療保險受保範圍等因素,情願去收費簡單低廉的公立醫院。中大醫院承諾逐步達致七成住院病床日數的病床服務定額收費,以及與保險公司商討新的保險產品,稍稍令病人安心。

糾正收費不透明之風

然而,這份安心其實相當脆弱。馮康直言定價收費挑戰大,因為手術種類即使相同,但病人狀況千差萬別。說白一點,就是醫院要盤算如何病情複雜的病人治療而不虧本。本來,政府在推動自願醫保時,提出設立成立高風險池,以及規定套餐式收費,可惜政府怯於私家醫院業界壓力,抽起兩個承諾,自願醫保淪為雞肋。

中大醫院主要服務香港人,籌建初期承諾每年接收公立醫院1萬7600宗專科門診個案及6,600宗日間手術。馮康說正與醫管局商討接收公院病人的細節。(資料圖片)

政府只在新建私家醫院着手,規定中大醫院和年前啟用的港怡醫院撥出部份病床日數使用套餐式收費。兩家醫院也遵照規定,但港怡有意鑽規例的空子,推出「個人化醫療套餐」,雖然可以為個別病人的治療費封頂,但價錢本身有否刻意標高,病人缺乏客觀比較,仍然不知曉。此外,這些「個人化套餐」進一步削弱院內病人之間風險分攤的能力,遑論跨越醫院之間的風險分攤。

可幸的是,馮康亦不同意這做法,曾在報章撰文稱「用這種方法制訂醫療服務的價格,始終欠缺一個系統,不能解決控制醫療價格上漲,和......攤分風險的問題」。期望中大醫院可以明碼實價訂服務,進而推動政府落實更進取的價格和風險規管。

電腦模擬圖:中大醫院G層大堂(中文大學醫院提供)

開誠布公 向社會負責

除了規管私營醫療收費外,馮康強調政府應協調公私營醫療服務,兩者不應「楚河漢界」。近年醫管局推出各項公私營協作計劃,分流病人往私家醫院和私家醫生,但成效有限。近年的醫管局轉介公院流感個案往私院的計劃,雷聲大雨點小。申訴專員公署7月中發表報告批評,使用率一直偏低,當中牽涉繁鎖的轉院行政程序,而病人對費用認知有限。此外,過往有私家醫生批評醫管局資助太少,連成本也收不回。病人又擔心公立醫院不會再跟進病情,不願參加計劃。公私營醫院、診所之間可能只是咫尺之遙,但營運上有如天各一方。今天醫療資源緊絀,分配失衡,其實大有互助合作空間。

中大醫院在運作六年後每年接收醫管局1.76萬個專科診症和6,600個日間手術個案,相信能減輕公營醫院負擔和縮短病人輪候時間。當然,計劃六年後才開始,難救近火。若果能提早實施,定能造福更多港人。

中大醫院背負各方期許,而非牟利、自負盈虧、盈餘全歸中大醫學教研工作的財政限制,醫院要財政穩健的確有一定挑戰。話雖如此,醫院不無先天優勢,例如沾上大學醫學院的名氣,又跟部分私家醫院般,獲得一千元象徵式地價批地,另又獲得政府40億元貸款,首五年免還利息,第六年起才分期償還本金。猶記得2011、2012年私家醫院接連爆出醜聞,諸如不公開宣傳低收費病床服務,大肆擴充非本地孕婦分娩服務,在非牟利的牌匾下調走巨額盈餘給關聯團體等,港人對私家醫院的戒心久久未能放下。中大醫院雖稱私家醫院,但無論在營辦團體,財務安排,運作使命均有其公眾面向。因應這些名譽和財政好處,中大醫院帳目必須透明和方便外界監察,謹慎利用收入和利潤,防止院方中飽私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