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聯酋與以色列世紀破冰 竟押上巴勒斯坦土地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在美國牽線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與以色列周四(13日)宣布達成關係正常化的協議——《亞伯拉罕協議》(Abraham Agreement),為兩國在經貿、科技、醫療等方面合作鋪平前路。雖然是次《協議》意義上或許是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能否和平共處的轉捩點,但條件卻是押上原本屬於巴勒斯坦的土地,作為等價交易的條件。這不但暗示阿聯酋已背棄阿拉伯世界對歷史公義的既有立場,更會將巴勒斯坦推向更加孤立的境地。

美國、以色列和阿聯酋發表的聯合聲明稱,協議將「促進中東地區的和平,並證明這三個國家領導人的大膽外交和遠見」,而隨後特朗普更自我貼金,形容此為「真正的歷史性時刻」。與此同時,除了伊朗、巴勒斯坦已明言反對《協議》,不少區內和西方國家,如約旦、埃及、英國和法國皆對兩國關係解凍表示歡迎。

繼埃及和約旦後,阿聯酋作為第三個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的國家,本該是中東經過逾半世紀血腥衝突的福音,惟和平的代價卻非便宜。《協議》包含五大要點,包括兩國將在未來數周,簽署雙邊協議,發展旅遊、電訊和醫療等領域交易;加強經濟一體化和安全部門的協調;向穆斯林信徒開放「聖城」耶路撒冷;擴大和加速兩國在治療新冠肺炎和開發疫苗的合作。但最昂貴的代價,莫過於是以色列同意「暫停」對其強行佔領西岸「宣示主權」,其荒謬程度好比容讓盜賊保持低調,即可擁有強搶得來的財物。

阿聯酋三點考慮

阿聯酋作為海灣地區的小國,其外交轉向亦至少有三點考慮。首先,由於過往外交上跟循沙特阿拉伯的老路,不但未能藉此擴張勢力,反而近年更在也門戰爭中搞到爛額焦頭,故與另一區域大國建交,無疑可分散其外交政策的風險,提升自主度;其次,兩國建交不但可擴大阿聯酋石油和天然油的出口市場,且能引進更多旅客和境外投資,緩解疫情大流行的經濟下行風險;最後,雖然阿聯酋的人口僅有9百多萬,但其新冠肺炎個案已有6萬多宗,情況不輕,故與以色列這個生物及醫療科技發展成熟的國家合作,亦有其現實需要。

縱然阿聯酋不像埃及般,與以色列有過短兵相接的關係,但這次阿聯酋的正式轉向,亦等同背棄阿拉伯世界在以巴衝突中的既定立場。阿聯酋所屬的阿拉伯聯盟早年通過的《阿拉伯和平倡議》(Arab Peace Initiative)寫道,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的前設包括:以色列須接受巴勒斯坦在其領土上建立主權獨立的國家,並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而西岸和加沙地帶的的國界,則1967年6月4日(即第三次中東戰爭前)為本,同時亦有列明以色列軍隊須撤出原屬敘利亞的戈蘭高地等。但是次《協議》,已反映阿聯酋外交上看風使舵的立場。

不見得以巴和平

自1967年的中東戰爭以來,以色列便以非法的殖民政策,將從巴勒斯坦人手上強搶得來的土地,轉用至猶太人的「定居點」,以逐步擴大特拉維夫實然控制的領土範圍。經過半世紀的驅逐、拆遷,目前西岸的132個定居點中,已有多達43萬以色列猶太人。即使聯合國已屢次明言以色列於1967年後佔領得來的土地是「公然違反國際法」,且「沒有任何法律效力」,但軟弱的抗議無法阻止以色列的殖民主義。

觀乎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反應,多國領導人以為《協議》有助中東和平和穩定,似乎只是錯誤的幻覺。內塔尼亞胡達成協議後表示,他只是同意「推遲」計劃,但「絕不會放棄對我們土地的權利」,而其所指的「土地」,其實是包括約旦河在內、總面積達西岸三分之一的地區,足見《協議》並未能誘使以色列放棄殖民大計。故試問一個尚未放棄擴張主義的國家,又怎能為促進和平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