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創科拓地淪地產項目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星期五(10月8日),政府公布《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相較於2016年10月的前一份「綜合土地需求及供應分析」,經濟用地需求由458公頃上升為1,080至1,190公頃,增幅主要來自逾600公頃的政策主導用途部分,當局解釋這是因為「積極採用以願景帶動及具前瞻性的方式」以回應「推廣科學、創新科技相關行業的發展」等發展,不過現階段確保的相關土地供應僅得270公頃港口後勤設施與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土地。

(本文章於2021年10月20日曾作出修訂)

為了開闢其他土地供應選項,《施政報告》提出「重啟馬料水填海計劃,加上沙田污水處理廠遷入岩洞騰出現址……新增土地可主要用作創科發展。」另外,根據《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書,流浮山及尖鼻咀一帶估計將劃出更多土地用作創科,港深創科園則會透過善用區內土地、遷徙口岸設施、重新規劃魚塘及鄉郊土地等方式擴大成為「新田科技城」,而粉嶺安樂村工業區亦可能由「工業」地帶改劃為註明「商貿及創科」的「其他指定用途」。

過往創科用地曾惹爭議

值得注意的是,官方近日在介紹相關土地供應選項的時候,經常強調其規模面積等同多少個數碼港、科學園,例如《施政報告》便指「正在興建的河套地區港深創科園佔地87公頃,規劃的總樓面面積已大概等於三個位於白石角的香港科學園」,《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也指流浮山、尖鼻咀潛在創科土地「約等於一個數碼港的規模」,而「新田科技城」增加的創科用地面積則是「發展規模相當於13.5個香港科學園」。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指,流浮山、尖鼻咀潛在創科土地「約等於一個數碼港的規模」。(資料圖片)

官員的這一種措辭,難免讓人擔憂他們依舊用看待數碼港、科學園的態度處理開拓創科土地事宜。香港的創科項目過去曾被批評為過度「地產化」,對於提拔本港創科產業貢獻有限,像是數碼港的範圍內規劃了很多豪華住宅,管理公司據稱曾依賴酒店收入維持營收。一些辦公空間租金訂價亦實在過於昂貴,資助金額、年期也不充足,超出初創企業能夠負擔水平。

審慎批地兼要招徠人才

為了確保珍貴土地資源真正用得其所,政府與相關機構未來在審批創科用地申請時必須嚴格把關和加強監督,限制租戶不能擅自將土地挪用作跟產業發展無關的事務之上。與此同時,管理園區的公營機構又應對真正從事創新科技業務者更加寬容,並向他們提供比起現在更多、更長的便利和寬免措施,不能為了自身維持一時的收支平衡就埋首地產,從而本末倒置犧牲掉原先推動產業發展的任務。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創科發展並非單憑提供充足土地供應以至廉價辦公空間便能成事,它們終究只是經營產業的最基礎條件而已,去到動手做事還要吸引、培育和留住充足的人材。這幾項卻是今次《施政報告》比較少着墨的內容,尤其最後一點實際便是代表如何將香港變為「宜居宜業」的城市。政府當局目前僅提出了一個很長遠的願景,具體成績仍然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