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雄|颳風黑雨成新常態?港府需全方位措施應對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香港最近實在「屋漏偏逢連夜雨」,在十號風球「蘇拉」肆虐僅僅不足一星期,再來了一場世紀黑雨。當政府部門及市民仍在為幾日前的世紀黑雨作善後工作時,今早在西貢、官塘等地區再出現暴雨,水浸、山泥傾瀉等接二連三的出現,嚴重影響交通、民生、甚至本港的經濟。面對極端天氣恐常態化,港府是否可以進一步全方位的提升預防措施?

來稿作者:張美雄

在提出改善措施前,首先請容本人感謝在暴風雨期間冒著危險、謹守崗位的各個部門及機構的前線同事,包括消防、警隊、渠務署、港鐵人員等。還記得黑雨橫風橫雨當天,我也出了去巡視水浸位置,當時整條街道沒有任何人,只見政府部門員工仍在堅忍地默默工作,令我深受感動。與此同時,也希望市民對此多點體諒及支持,始終在全球暖化下天氣只會愈來愈難以完全預測。

政府需重新審視「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下26個黑點災區」報告

世紀黑雨令多區水浸,其中黃大仙地鐵更慘變「海洋列車」,商場內地下的商店被洪水沒頂淪為澤國,無一倖免,損失慘重。經濟損失也是其次,更有市民被洪水沖走。面對如斯情況,這一刻政府各部門、關愛隊、居民等只能不斷救援及預備災後重建。

與其災後彌補,倒不如加強預防能力及改善排水系統。事實上,在5年前山竹後,土木工程拓展署也進行了「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下的沿岸災害研究及改善措施的制訂──可行性研究」報告,評估了26個較高風險的沿岸低窪或當風住宅地區,並計劃在當區進行改善工程。以西貢區為例,在西貢南圍、響鐘、將軍澳南(海濱公園)都會加設擋浪牆及閘水板,有關改善工程將於明年動工。

然而,今次世紀黑雨的幾個重災區,包括黃大仙、柴灣、筲箕灣、新界北部等地區卻沒有包含在土拓署報告的26個地點當中,而報告也只側重在防風措施,卻很少著墨在預防暴雨造成水浸的措施,更忽略了在極端天氣下內陸地區如黃大仙、柴灣等地方也可以變成重災區。由此可見,土拓署等政府部門絕對需要重新審視有關研究報告,制定一套全面應對極端天氣的改善措施。

排水系統仍需完善,持續打造「海綿城市」

世紀黑雨的突如其來,令政府部門措手不及。是次黑雨的降雨量為香港開埠以來歷史最高,加上「蘇拉」所造成的渠道垃圾還未趕得及清理,當降雨量超出雨水渠的疏水容量,水浸情況難以避免。部分嚴重水浸的地區如黃大仙及柴灣一帶的情況,正正就是渠道疏水能力不足所致。政府應參考當年山竹後在將軍澳南唐俊街、至善街一帶進行的應對措施,在其他地區進行全面的渠道改善工程,包括擴闊渠口及加深渠道,以有效加快疏水,減少水浸風險。

當然,最徹底的改善工程肯定不只是擴闊渠道,大型的蓄洪設施才是長治久安之法。現時香港有3個大型蓄洪設施,包括大坑東蓄洪池、上環雨水泵房及跑馬地地下蓄洪池,分別減少旺角、上環以及灣仔區一帶的水浸出現的風險。筆者有幸在幾年前參觀過大坑東蓄洪池,其建築規模宏大媲美外國蓄洪池,有如地下神殿。

事實上,渠務處近年也正在觀塘的秀雅道遊樂場興建地下蓄洪池,期望在暴雨期間截取觀塘中、上游雨水並將其儲存在蓄洪池內,減少雨水流至下游時造成區內水浸。惟有關設施要2028年才能完工,未能阻止今早觀塘翠屏的水浸亂局。筆者認為,如財政資源及地理環境容許,政府應更廣泛地研究增建地下蓄洪池,包括上文提及的柴灣、黃大仙等今次暴雨的重災區,如能在區內建設蓄洪設施,採用「海綿城市」概念,相信定能大大減低上述地區的水浸風險。

檢討緊急警示的資訊發放

除了完善排水系統,資訊發放及應變措施同樣不可或缺。不少市民在今次世紀暴雨上質疑政府未有及時發放資訊,也不明白政府為何不使用早前花了1.5億元設立的緊急警示系統(EAS)。

說句公道話,今次世紀暴雨來得急發展得快,甚至超出了天文台的預報能力。以現時科技,雷達只能預測暴雨區臨近的半至一小時,過早發放消息有機會造成誤報。雖然如此,但筆者也期望政府能吸取經驗,持續地改善緊急警示系統的資訊發放,日後能更有效地提醒市民要注意極端天氣出現,以及及早發放停工停課的消息,讓市民能預早準備。

作者張美雄是西貢區議員、民生圓桌召集人。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