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黑膠】受「哥哥」啟蒙 中佬愛玩膠 黑膠店:廣東歌始終最好

撰文:廖俊升
出版:更新:

「斜陽無限,無奈只一息間燦爛」,那時候,香港樂壇百花齊放,香港人深愛廣東歌;那時候,還未有音樂串流,如果要聽歌,仍是要老老土土的,聽黑膠唱片和卡式帶。時日已去,現在說聽歌,歐美日韓台,選擇太多;也太方便了,拿起電話就可以聽,年前HMV結業的消息更加教人茫然,究竟實體唱片是否已走到末路?
很多音樂人仍為本地音樂尋找新的定位之際,黑膠迷Kenny年前毅然開了一間唱片店,專售黑膠、卡式帶及CD,當中有一半是廣東歌大碟。他想證明,實體唱片有價值,廣東歌絕對是一流音樂。
攝影:鄧穎韜

廣東歌綻放時

80年代,香港樂壇如花盛放,張國榮、譚詠麟、梅艷芳、陳慧嫻⋯⋯數之不盡的巨星風華正茂;84年,張國榮的《風繼續吹》大碟熱賣,當時年僅11歲的Kenny,成為哥哥的頭號粉絲,買了人生第一張黑膠唱片。「張國榮?歌好聽、靚仔、有型、親民,你看他的笑容,嘩⋯⋯雖然他並非特別靚聲,但他很用心去唱歌,他的唱腔就是有一種吸引力。」說起張國榮,Kenny讚不絕口。

因為張國榮,他開始聽黑膠唱片,甚至對之著迷,「聽過返唔到轉頭。」少年15、16時,Kenny還是一名學生哥,當年一隻黑膠唱片的價錢大約3、40元,這是他一星期的零用錢,他根本無法負擔「儲黑膠」這門高消費活動。因此他想出了一條「妙計」,租了唱片,交下10元按金,一去不返,「如果租回來覺得好聽便不還碟,交完按金等於『買』了。視乎隻碟租了幾多次,愈租得多就愈平,可能十零廿蚊都可以買到一隻。」

Kenny因為張國榮而開始聽黑膠,昔日那張《風繼續吹》大碟已經不見了,後來為了紀念當年情,決定四出尋找,終被他買回同一張專輯。

90年代CD興起,以碟身輕巧、器材易攜和精美碟面設計等優勢,取代黑膠成為主流。物以罕為貴,由於這年代黑膠產量減少,現在很多舊作都已經升價不少,「當時賣5、60元,現在都已經升到幾千元。」

當時Kenny也隨著潮流,轉聽CD。但數年後,他再聽次黑膠,那種高級的音樂質感,讓他重投黑膠懷抱。「再聽就返唔到轉頭。無論是音樂的動態和厚度,黑膠都是較優。最重要的是,就算一隻幾好的CD,通常都會吵耳;而黑膠,就算很大聲,也不會這樣。」

Kenny直言自己「甚麼都聽」,CD、黑膠和卡式帶都齊全,店內更有一幅CD牆,擺放很多90年代粵語CD。
張國榮第11張粵語錄音室專輯《Leslie》。

實體碟的美

「和吃飯一樣,你可以吃一個快餐,也可以去鋸一塊扒,同樣是吃飯。對我來說,聽黑膠就好像鋸扒,是一種享受。」對Kenny來說,聽歌就如吃飯一樣重要。他表示,自己在街上可能會聽CD和串流,但有時間和空間,必然選擇黑膠碟。

黑膠有哪幾種?Kenny向我們介紹,大家所聽的黑膠大碟,通常都是33轉的12寸黑膠碟,和一些45轉的12寸混音大碟(Remix),還有10寸的小黑膠碟。所謂轉速,就是黑膠唱片在一分鐘之內轉出的圈數,當轉速愈高,唱針停留於唱片溝槽的時間愈長,能讀取更多的音頻,聲音就愈好聽,而音樂的密度亦愈高。然而,轉速愈高,碟中可記錄的歌曲長度就會愈短。曾經流行的78轉黑膠唱片,只能記錄一、兩首歌,現在已相對罕有。

Kenny認為聽歌如吃飯,也是人生必需。

以前又有一些「白版碟」,封套並無特別設計,只得白色封面。他解釋,唱片公司推出新碟之前,會特製數百隻45轉的宣傳大碟,入面只錄製了一首歌,再派給電台監製和唱片騎師(DJ)播放,特別靚聲,「白版碟當年基本上沒有發行,所以是買不到的,但可能DJ和歌手送給別人,經過不斷轉手,現在流落在民間。」

+7

Kenny即場選了張國榮第11張粵語錄音室專輯《Leslie》的黑膠唱片和CD,播放出第三首歌《側面》,嘗試比較兩者分別。第一次聽,兩者好像分別不大,但多聽兩三回,將聲量調高,CD的人聲明顯有點沙和拆,而黑膠聲音則保持圓滑;黑膠音樂的人聲非常透切清晰,低音也相當震撼,比起CD更具現場感。

無論是黑膠還是CD,Kenny確信,實體碟遠比數碼化的串流音樂,更有質感。他認為,買實體碟不單止是買歌,更重要是那分情懷,和用心的專輯設計。「在唱片的製作上,可以看到那份情懷。當年的設計真的很漂亮,又可以實在地看到那歌詞、精美的製作等。但現在數碼化了,封套、設計和歌詞都看不到,感覺好虛浮。」

Kenny即場播放一隻黑膠碟和一隻CD,比較兩者的分別。當聲量愈高,CD愈見拆聲吵耳;而黑膠則有更強的現場感,猶如置身演唱會一樣。

黑膠專賣店 讓港人回到8、90年代

買一隻儲一隻,慢慢儲了十多萬隻黑膠唱片,大部分都是廣東歌大碟。他頓然覺得,自己買得太多了,於是前年他開了一家二手黑膠網店,售賣自己的珍藏。經營一輪後,他發現黑膠還是很受歡迎,「頭一個月有五位數字的生意額,並且很快變了六位數。」反應熱烈下,在同年11月,他選擇在200尺的辦公室,開了實體店,讓客人看實物和試碟,黑膠唱片專門店「港膠所」正式營業,「我們是以廣東歌起步,所以是香港的黑膠,簡稱『港膠所』。」

Kenny儲了十多萬隻黑膠唱片,廣東歌佔一半。

去年11月,港膠所再度擴張,Kenny在葵涌工業區一座工廈買下一個單位,繼續營運黑膠事業。一出貨𨋢,我們便能聽到右邊傳出樂聲,店子以一首柔柔的《獨上西樓》,為來者引路。轉入走廊,牆上掛著麥當娜、Tears for Fears、許冠傑和譚詠麟的經典黑膠唱片,讓人目不暇給。店內的生意不錯,幾位客人正在尋寶,一位女士選了3、4張林憶蓮的黑膠大碟準備結帳。港膠所不僅賣廣東歌,連古典音樂、英美流行曲和爵士樂等,一應俱全。

去年大型唱片店HMV結業前,其實早已有很多小型唱片舖撐不住,紛紛止蝕離場。面對唱片市道的低氣壓,Kenny未曾擔心店子的生意,「現在大型唱片舖頭沒有途徑收舊版唱片,而舊版的唱片不會再印,近年好多復刻碟,但這些復刻碟的聲音也是不及原版好。我不擔心沒有銷路,反而最擔心是無貨,因為這些碟花一隻,或者丟一隻,就已經是無一隻。」

港膠所位於葵芳華業工業大廈B座,雖然設於樓上舖,但Kenny並不擔心客源少,「樂迷不會考慮方便與否,而是考慮是否找到隻碟。如果貨品齊全,又覺得抵買,他們一樣會上來。」

Kenny說,本地的黑膠市場其實十分蓬勃,很多中年人也來找自己的回憶,亦有些年輕人慕名而來,「來我們舖頭的,很多都是3、40歲,他們都是聽廣東歌長大,來買回他們的童年回憶。不過都有年輕人上來,因為他們的父母有聽,他們又覺得好聽,所以現在好多『後榮迷』和年輕陳百強迷,他們會上來逛逛買碟。」

+3

我們的廣東歌時代 會回來嗎?

1989年,譚詠麟登上日本《紅白歌唱大賽》,以廣東話和日語混合,演唱了一首《愛念》,成為首位在紅白舞台演唱廣東歌的歌手,昔日廣東歌深受樂迷愛戴,不單在本地熾熱,更在海外舞台發光發熱。韶華去,現在廣東歌很少外傳,就算在本地,流行程度也不及當年。常有人嘆,「香港樂壇已死」,也有人對今天的本地流行曲嗤之以鼻。

譚詠麟、王菲、陳慧嫻等數之不盡的港星,當年紅遍東亞,將香港音樂外傳。

見證本地音樂的變遷,他也擔憂廣東歌創作不再受歡迎,「舊歌經過沉澱,變了經典永遠流芳,但新的創作反而沒有那麼受歡迎。現在的歌手也不差,只能說此一時彼一時。這的而且確實在發生,否則就不會每個周末都有流行經典50年。」他又說,8、90年代是樂壇盛世,純粹是一個《勁歌金曲》獎項,都有多個天王巨星競爭,這種盛況已不復見。

縱使舊日的風采已漸褪色,他仍希望未來會有千千闕歌,讓本地音樂再次奏得響亮。「其實現在也很流行廣東歌,電視劇和電影都好,也是用廣東歌的主題曲,可能只是不及當年。我仍然期望,香港樂壇可以再次百花齊放,給大家更多好歌。」

Kenny和很多香港人都一樣,希望香港樂壇能夠光彩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