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區電子道路收費段範圍曝光 林士街至美利道試行 未提收費水平

撰文:黃靜薇
出版:更新:

中環交通擠塞問題持續多年,政府就實施「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初步擬定收費地區範圍,計劃將上環林士街至中環花園道內的中環核心商業區,列入收費範圍,使用中環灣仔繞道而不入中環者則毋須繳費,初步將目標訂於減少區內整體約15%的車流量,就個別較為擠塞的路口,中午繁忙時段平均等候時間由現時三輪,減少至一輪。
有中西區區議員認為,現階段未成熟推行電子道路收費,因為加建泊車位、違泊問題仍未妥善處理,憂慮實施收費變相成為「有錢人專用區」,對一般市民及當區居民不公。

中環交通擠塞問題持續多年。(資料圖片)

皇后大道中行車速度與成人步速相近

中區交通擠塞的問題日益嚴峻,政府數據顯示,進出中環商業區的全年平均每日交通流量,由2003年約46.3萬架次,上升至2017年的50.3萬架次,增加約一成,繁忙時間7成為私家車及的士。文件指出,德輔道中(東行)、遮打道、干諾道中(西行)等由2015年至2017年期間平均車速下降了一成至三成五不等。當中皇后大道中部分路段在中午繁忙時段的行車速度只有約每小時6公里,僅高於成年人平均步速(每小時4至5公里)。

繞道開通後 區內交通依然擠塞

運輸署指出,中環及灣仔繞道於今年2月全面通車,雖有效紓緩了干諾道中、夏慤道及告士打道等主要幹道的交通,但難以改變太多車輛進入中區商業核心區,皇后大道中、畢打街及雲咸街的交通仍然擠塞,是「無可避免需要考慮以收費方式抑壓駕駛意欲。」

中環交通擠塞問題持續多年。(資料圖片)

根據運輸及房屋局向中西區區議會提交的文件顯示,政府初步擬定計劃下收費範圍,北至民光街、南至下亞厘畢道及荷里活道,並涵蓋多條區內主要幹道,包括干諾道中、德輔道中、皇后大道中、遮打道及威靈頓街等。

往東行車輛離開林士街後,以及往西行車輛離開美利道或花園道後駛入中環,即進入收費範圍;半山車輛離開荷李活道或下亞厘畢道後往中區方向,亦進入收費範圍。而屬於範圍內的中環灣仔繞道則毋須收費。

至於收費水平,政府則未有交代,而計劃將採用車內感應器,以實踐擠塞徵費及「不同時段、不同收費」的理念,並考慮按各種車輛的載客效率及經濟貢獻,擬定收費水平及是否可獲豁免。政府計劃應用無線射頻識別科技輔以自動車牌識別技術,紀錄駛進收費範圍的車輛。

冀減少中區約15%車流

政府初步目標藉計劃減少中區核心商業區整體交通流量約15%,若有效減低車流,繁忙時段主要道路的平均行車速度可望提高3至5公里,而個別較擠塞的路口,中午繁忙時段車輛的平均等候時間,可望由現時最多三輪縮減至一輪左右。

加建600個停車位 

此外,政府亦有意優化區內的交通配套,包括於上環消防局旁用地、原美利道停車場的商業用地及大會堂擴建項目,提供最少600個泊位,以減少車輛進入核心商業區;運輸署亦會加裝約1.2萬個新咪錶,可以感應器偵測車位是否被佔用,協助駕駛者尋找空置車位,料最快可於2020年初分階段投入服務。

中西區區議會原定今(28日)下午討論有關事項,惟運輸署表示明白議員需時理解文件,故將議程抽起,留待日後再討論。

連輸署其後回應指,是因為考慮到議員或需要更多時間理解文件內容,正安排在5月諮詢中西區區議會,稍後亦會諮詢運輸業界、專業團體、交通諮詢委員會及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等,以便稍後制定「先導計劃」的詳細內容。

區議員:對一般駕駛者不公平

中西區區議會副主席陳學峰認為,實施電子道路收費的實際作用不大,因為中環交通擠塞的問題並非源自車輛太多,而是違泊問題嚴重,以及貨車在繁忙時間上落貨,令交通問題日益嚴重。他續稱收費範圍對一般駕駛者亦不公平,「有錢人就可以揸車入市區,因為佢哋唔介意畀錢,咁咪變咗有錢人專用?」他續指亦對居住當區的居民不公平,即使平日路過中區亦被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