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研:174萬打工仔受精神困擾 組織倡精神損害納職業病補償

撰文:黃景洪
出版:更新:

本港失業率上升,打工仔工作量大又擔心失去工作,隨時屈到病。香港民意研究計劃今日(29日)公布最新調查結果,發現約35%的受訪者因工作而感到精神困擾,原因不外乎工作量大以及工作不能出錯,推算全港有約174萬名打工仔,存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困擾,亦有超過22%受訪者因擔心被解僱或公司結業而感到壓力,情況不容忽視。有非政府組織建議將精神損害納入《僱員補償條例》中的職業病類別。

香港民意研究計劃今日(29日)公布最新調查結果,發現約35%的受訪者因工作而感到精神困擾。(黃景洪攝)

香港民意研究所旗下的香港民意研究計劃(香港民研)連同香港研究所與基督教工業委員會,於1月18至25日透過電郵訪問4,769名12歲以上的香港人,主題為「工作與精神健康」,並在今日(29日)舉行調查發佈會暨第一次小型政策論壇。

香港民意研究所經理(數據科學)戴捷輝指,調查顯示有大約35%的受訪者「間中」至「好經常」因工作而感到精神困擾。而工作量大以及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工作、工作不能出錯,是最令他們感到精神困擾的原因;其次有24%的受訪者對下班後仍要工作感到困擾。另外有37%受訪人士在感到精神困擾時,覺得沒有足夠的勞工保障。

值得留意的是,香港最新失業率已達6.6%,是2003年沙士以來的新高,調查亦發現22%的受訪者因擔心被解僱或要結業,因而導致精神受困擾,而在現時焦躁不安的社會氛圍下,與上司或同事政治立場不同或工作與價值觀不符、工作違背專業操守這兩個選項,均有11%和9%受訪者選擇。

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估計,全港有約174萬名打工仔,存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困擾。(黃景洪攝)

精神困擾175萬勞工

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估計,全港有約174萬名打工仔,存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困擾。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總幹事湯泳詩補充指,職業精神健康已經響起警號,她建議當局修訂法例,將精神損害納入《僱員補償條例》中的職業病類別,並參考「肺塵埃沉著病補償基金」中央處理賠償,免卻每一場賠償都要打官司的煩惱。她指「香港人好多精神都消散咗,但有一樣精神係無消散,就係好鍾意返工嘅精神」,而當中形成的壓力、焦慮、抑鬱,致使職場精神危機更趨嚴重。

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總幹事湯泳詩建議當局修訂法例,將精神損害納入《僱員補償條例》中的職業病類別。(黃景洪攝)

湯泳詩續指,改善職場精神健康將會是一場硬仗,「一定係唔樂觀」,她期望能督促政府從多方面著手,包括在2021年人口普查加入職業精神健康元素、成立職業精神健康中心,有系統地提供預防、復康、治療等支援服務,並在大中小學開展職業精神健康研究及教育,防患於未然。

香港工人健康中心主席余德新醫生對標準工時的立法工作無疾而終,感到十分失望。(黃景洪攝)

舒壓不減壓 無助解決壓力源頭

香港工人健康中心主席余德新醫生推動職業健康40載,他認為「受僱人士健康問題係香港一直未得到足夠關注」,長工時、輪班、工作量大會都造成精神健康困擾,「但唔返工會有好多健康問題,唔返工幾年,你諗吓會點樣?」他認為重點在於如何在工時以及健康之間取得平衡。他續指,標準工時委員會在2017年向政府提交報告後隨即解散,而標準工時的立法最後都無疾而終,他對此表示「好失望、問題會繼續困擾」。

余德新認為,從源頭著手方能完整解決職場壓力問題,「有啲公司主張教員工點樣減壓,教佢哋點樣應付壓力,但就繼續唔理壓力來源,甚至增加壓力,只係你點樣減壓,譬如教你去聽音樂、做運動,其實有啲本未倒置。」

香港民研期望透過「我們香港人計劃」推動政策討論,論壇將邀請非政府機構、民間組織、關注團體及專業組織合辦,暫定每月至少舉行一至兩次,探討各項民生事務及政策議題。鍾劍華表示,在近這一年多的時間,由於疫情以及社會運動的後遺症,令大學以及民間的研究組織等政策議論平台都陷於停擺,「以前我喺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一年最多搞60次同政策相關嘅論壇,過去一年一個都無。」他強調,無論政治情況如何變壞,一些長期累積的社會問題都不應停止討論,鍾劍華期望,透過「我們香港人計劃」計畫以及連帶的政策論壇作出新嘗試,「用數據帶動,將過去一年時間被邊緣化議題,重新搬上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