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長期病患精神健康指數不合格 組織:多做室內運動舒緩心情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新冠疫情持續,市民的生活習慣隨之改變,長期病患者亦對各種改變感到不安。疫情間,醫院的非緊急服務需要暫停,長期病患者覆診時間表亦遭到打亂。一項調查顯示,顯示長期病患者的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僅得46.09分,處於不合格水平,情況需要關注。
當中,一半受訪長期病患者在疫情間出現中度或以上精神困擾,有30%的受訪長期病患者覆診/治療頻率減少,對於疾病和疫情的憂慮、未知亦會影響他們的情緒。調查組織則呼籲患者能多做室內運動及善用網絡和友人聯繫,以舒緩心情。在發現自己持續受情緒所困如失眠、心情低落和失去專注力等,應找專業人士介入,作出診斷。

一半以上受訪長期病患有抑鬱徵狀

香港復康會聯同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在今年10月至11月中旬間,以網上問卷形式查詢436名長期病患者在疫情下的精神健康。當中發現,68%的受訪者減少戶外活動;46.5%減少運動頻率;30%的覆診/治療頻率減少。反之,有57.6%受訪者留在家中的時間增加。調查以兩項指標作準則(世界衛生組織5項身心健康指標及情緒自評量表)去了解長期病患者在疫情下的精神健康狀況。當中,受訪長期病患者的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僅得46.09分,為不合格,更有高達5成受訪者有抑鬱徵狀。調查亦顯示,30.5%及43.3%的受訪者出現中度或以上的抑鬱和焦慮徵狀。

調查顯示,受訪長期病患者的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僅得46.09分,屬不合格水平,更有高達5成受訪者有抑鬱徵狀。(曾鳳婷攝)

疫情加重長期病患焦慮心情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劉喜寶指出,調查顯示長期病患的精神健康是絕對嚴重。他們在疫情下面對不同的挑戰,如對疫情的不了解和日常生活的改變等。她提到,病患常常擔心會否不幸確診,因為現時未有研究確實道出新冠病毒對身體的影響,有機會非常深遠,令長期病患者感到擔憂和焦慮。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劉喜寶指出,調查顯示長期病患的精神健康是絕對嚴重。(曾鳳婷攝)

醫院非緊急服務暫停 病患憂失黃金復康時間

現年59歲的劉小姐去年9月中風,住院一個多月後出院。出院初期,半邊身活動受影響,需以輪椅代步。排期兩個月後,開始定期接受物理治療,惟當時正值社會運動及疫情之初,公院非緊急服務亦暫停,終在改期2、3次後,才能每月接受1次物理治療。

劉小姐對於到醫院覆診感到焦慮:「疫情下怕去醫院,家人又不想去,惟有一月一次勉強去,不去又怕錯過黃金時間」。(曾鳳婷攝)

劉小姐憶述,當時感到十分緊張,擔心失去復康的黃金時間。「想快點好,重新投入社會工作,但原來是件很漫長的事」,她同時又感到焦慮,「疫情下怕去醫院,家人又不想去,唯有一月一次勉強去,不去又怕錯過黃金時間」。最終她透過參與網上康復課程,學習在家中做運動,又認識了一群新朋友分享復康經驗,心情才慢慢緩和。

香港復康會總裁梁佩如建議長期病患者可透過網上不同的復康運動如網上運動示範、減壓放鬆的靜態練習等,並善用不同工具去持續保持與他人聯繫,以保持開朗的心境。(曾鳳婷攝)

香港復康會總裁梁佩如表示,現時長期病患者佔香港人口近三分之一,其精神狀況需要關注。她建議長期病患者可透過網上不同的復康運動如網上運動示範、減壓放鬆的靜態練習等,並善用不同工具去持續保持與他人聯繫,以保持開朗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