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大會堂新設流線型公共長凳 竟與城門河有關?

撰文:區禮城
出版:更新:

「取之沙田,用之沙田」。沙田大會堂近月出現一張公共長凳,設計風格新穎,原來是由該區的塑膠垃圾再造而成。負責這個廢膠回收創作項目的HIR Studio透露,設計意念來自城門河,除了希望用家能感受到城門河的親切感外,更重要的是示範了一次回收廢膠創作新產品的奇妙過程。

沙田大會堂近月出現一張公共長凳,設計風格新穎,原來是由該區的塑膠垃圾再造而成。(蔡正邦攝)
+3

近月沙田大會堂出現一張公共長凳,流線式設計十分優美,原來長凳是由廢膠回收改造而成。負責廢膠回收創作項目的HIR Studio在facebook專頁上載短片,講解該長凳的製作過程,該項目是由康文署合作,利用「取之沙田,用之沙田」的環保概念,以城門河為創作靈感,「升級再造」成為公共長凳。

兩個月收集區內2萬個膠樽

片段中形容,香港塑膠的回收率只有13%,沒有被回收的垃圾,只有送去堆填區或沖出大海兩個下場。有份參與項目的建築師鄭舜妮(Irene)表示,自己在沙田長大,雖然見到城門河的水質漸漸改善,但原來每年仍然有超過1750萬件本地塑膠垃圾,經城門河流出大海,故設計師們以兩個月時間,在沙田區收集約2萬個HDPE(即高密度聚乙烯)膠樽,即樽底符號內標示為「2」號的膠樽,成為再生產品的材料。

另一名參與項目的建築師鍾子豪(Howard)表示,回收廠接收接收膠樽後,將廢膠分類及熔掉,然後切成一粒粒再生原料,現時大會堂擺放的長凳,便是由一塊塊的組件拼合而成,每個組件的形狀一樣,但旋轉的角度不同,每張凳以不鏽鋼桿枝貫穿,構造簡單但形態優美,他指物料多年後仍可輕易回收,再次重塑成新產品。鍾子豪透露,設計意念來自城門河,「我們在設計大會堂的室內設施時,期望市民可以感受到城門河帶來的親切感,來到大會堂就像走到河邊一樣自然」。他形容組件旋轉構成的起伏,就像河面水波的翻騰。對於能親眼目睹自己的清潔及回收成果,他認為日後會更有動力做好塑膠回收。

回收膠樽變公共長凳製作過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