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灣大廈有駁錯渠個案積壓逾兩年 議員批抑制臭味治標不治本

撰文:區禮城
出版:更新:

申訴專員公署早前批評政府部門處理舊樓駁錯渠個案出現延誤,有個案拖延超過11年,荃灣區議會日前召開會議討論有關議題,環保署援引數據顯示區內共有23宗污水渠錯駁雨水渠個案,當中七成八個案積壓超過兩年,部分個案已轉交屋宇署跟進,有議員擔心政府部門近年將政策核心轉移至抑制渠管及出水口臭味,做法治標不治本。

荃灣區議會日前召開環境、衞生及氣候變化委員會會議,當中關注私人樓宇的喉管錯駁與日久失修問題,區議員李洪波提到荃灣三無大廈林立,只要有業主將污水管錯誤駁回雨水渠,一旦喉管出現裂痕滲漏至大廈天井及後巷變相播毒,途人行經誤中污水,增加染疫風險,環保署雖可按《水污染管制條例》展開錯駁喉管調查,但無力強制涉事單位業主糾正問題,要求該部門與負責對違例建築工程採取執法行動的屋宇署互相配合,提升執法效率。

議員關注處理大廈駁錯污水渠個案效率

環保署回應由2017年至2020年期合共進行超過580次巡查,發現23宗涉及樓宇錯駁喉管的個案,當中有18宗積壓超過兩年,有16宗已經修復,其餘7宗轉交屋宇署跟進,涉及大廈包括二陂坊、眾安街、川龍街、沙咀街、德華街、曹公坊等舊唐樓,強調署方及屋宇署就埋處理駁錯渠個案時會互相協作,有部分個案會轉交屋宇署,有部分個案因應複雜情況,兩個部門聯合視察,若相關問題引起環境衞生問題,亦會轉介食環署跟進,強調環保署會繼續在區內巡查,一發現足夠證據有人違規排放污水,會採取適當執法行動,並正研究申訴專員報告內那些能夠確切執行的建議,會盡快公布並執行。

屋宇署補充,會因應申訴專員公署的報告,部門已決定將所有難以進入屋內搜證的個案轉介民政署尋求協助,希望加強工作效率。

抑制臭味措施治標不治本

不過,區議員易承聰提出質疑,指留意政府部門近年將解決駁錯渠的問題核心,由治本揪出涉事單位修正喉管,改為主力使用抑制公共渠管臭味,例如在區內啟用四個旱季截流器,即把雨水渠受污染的旱流堵截和分流至污水收集系統以供處理;又試驗應用「氣味控制水凝膠」,以抑制排水系統中的臭氣等治標方法,該類即時見效的短期措施,未能根治大廈錯駁渠管問題,長期反而引發排水渠及海旁惡臭,要求各政府部門嚴肅跟進及研究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