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0元月租200呎漏水臭渠劏房 團體:少數族裔面對不平等租住權

撰文:莫家文
出版:更新:

疫情及經濟下行,劏房需求激增,對基層少數族裔家庭來說,沒有選擇下的劏房「收得比人貴,住得比人細」。社協訪問120名本地少數族裔家庭,發現近八成為四人以上家庭,惟社會房屋及公屋供應量低,而他們租房期間又處處碰壁。有人被迫一次過連繳14個月、合共12萬元才成功租屋,而租金水平亦較一般巿民高出逾倍,一間僭建平台、臭渠亂駁的200呎劏房單位,租金竟高達8,800元,衞生環境惡劣,促請政府加快興建公屋大單位外,並應訂定讓少數族裔融合本港社會的政策。

社協幹事張楚瑜(左一)認為少數族裔家庭面對不平等的租住權。(莫家文攝)

社區組織協會去年12月至今年4月期間訪問120名持香港永久居民或居留權的少數族裔家庭,當中八成為巴基斯坦,其餘有尼泊爾、泰國及印尼裔等。受訪者之中有七成八來自四人或以上的大家庭,當中以四人家庭比重最大,達到42%,主要以兩代人同住為核心家庭成員。另外有92%的受訪者為工作家庭,但當中88%依靠一人獨力支撐生計,收入相對不高,家庭收入中位數大約為17,000元。

調查發現有63%受訪者居住劏房,有5%居住於天台屋等僭建物,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為42.3呎,租金中位數高達6,600元,當中有92%受訪者有被拒租的經驗。

+2

租入問題劏房 臭味傳入屋

現年29歲的巴基斯坦裔的阿謙在香港生活十多年,與同為巴基斯坦裔的妻子先後誕下現年1歲、3歲、5歲及8歲的子女,一家六口租屋多次碰釘,試過被業主要出示至少為期半年的薪金證明,成功租下月租7,200多元的劏房後,因面積太細,再外出找尋其他單位,終以8,800元租入現址一個面積大約200呎的一房一廳單位,但之前兩個月按金,先被前業主留難稱必須兩個月前通知,又拒絕簽約作實,當他搬屋如期給予足夠通知期後,業主又私下扣起其中一個月的按金,由於沒有租單證明,即使報警亦不獲受理,曾經因此難過得失眠。

他稱租下現址後,曾詢同其他香港地盤工友,始知同一類單位月租才3,800元左右,而且該單位由平台僭建出廚房位置,污水喉管直入單位內,加上劏房喉管亂駁,天花剝落,經常在廚房聞到一股難聞的惡臭,而單位樓下為食肆,導致老鼠、蟑螂經常入屋,衞生環境惡劣,子女曾因異味而作嘔,但他自知少數族裔難以租屋,又未能輪候公屋上樓,目前只能啞忍。

阿謙一人支撐整個家庭,疫下收入大減,曾一度跌至月入8,000元,其後一人身兼多份工作,收入才慢慢回升至20,000元,雖然他符合申請在職家庭津貼的資格,但由於文件繁複,若無社工協助下不懂填寫,希望政府能簡化手續及提供少數族裔理解的文件。

少數族裔不理解中文 吸收政策支援資訊極少

現年20歲的巴基斯坦裔阿Sa,在香港土生土長,她直言靠流利廣東話,較不諳白話的同鄉侍遇較好,她以貼近巿價的4,000元,租住唐九樓的一間兩房一廳天台屋,惟由於木製屋關係,屋內少不免有木蝨及老鼠流竄,每逢大雨更會漏水,夏天更熱得要長開冷氣,她又指其中一名兒子即將上學,屆時返學放學「至少來回十八層樓梯,抱一個揹一個上樓」,苦不堪言,但她感激香港社會接受巴基斯坦裔人在港生活,認為自己的待遇與其他香港人一樣,「每個人都有(上樓住公屋)的需要,租過劏房經歷過好辛苦的狀況,只有佢哋先知。」她促請房署調高公屋大單位比例予大家庭申請。

現年30歲蔡女士為巴基斯坦人,與丈夫及一歲兒子以租金8,800元居住一房帶電梯單位,她之前透過地產中介找尋租盤時處處碰壁,大多叫她等電話後無回音,直至洽談現業主的出租單位,對方要求她必須一次過連按金繳付14個月、合共12萬元作為一年期租金,否則不願意出租,結果她四出向親友借錢才能成事,直指少數族裔人士租屋面對不合理待遇。

社協幹事張楚瑜表示,大約有七成五受訪少數族裔家庭生活在貧窮線以下,但他們租屋極其困難,經常被中介或業主歧視,甚至要求較巿值高出一截的租金才肯出租,對他們而言百上加斤,而公屋大單位供應極少,輪候時間相對較長,變相要大家庭捱貴租,上樓無期。

她又指,少數族裔家庭對中文理解的困難,加上外展社工隊服務隊人手嚴重不足,導致接收政策支援的資訊極少,他們很多時不知道如何成功申請在職家庭津貼,甚至無法獲知社會房屋的存在,促請政府除增加興建公屋大單位的比例外,還應制定時間表,讓政府網站常設八種常見少數族裔語言,並由民政署統籌提供中文班,讓他們加快融入社會,以及落實平等租住權,確保少數族裔有合適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