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生數目下降 小學設國際班吸納不同國籍學生 盼推動共融文化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香港出生人口下降,不少學校面臨收生危機。有小學看準香港作為多元文化城市的先機,決定在新年度設立國際班,吸引更多少數族裔學生就讀,為他們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亦讓本地學生能早日接觸來自不同地方的人,擴寬國際視野。該校校長相信,透過從小加強互相認識,能大大減少雙方發生誤會的機會,以及有助推動香港成為共融社會。

位於上水金錢村的何東小學是何東家族在港澳開辦的其中一所學校。學校歷史悠久,至今已設立67年。學校鄰近塱原濕地公園,校內有不少自然生態,過百年的樟樹及不同生物都選擇在內棲息,學生日常被大自然環境包圍。校內亦有不同設施如水耕種植場、電動賽車的獎勵室及小型遊樂場等,把大自然、獎勵及玩樂融入教育。

+1

金錢村何東小學校長吳毓琪表示,一直在校內推行「童。真教育」,她認為把不同的活動導入成為學習的一部分至為重要。她形容修讀核心科目固然重要,但也認為應要讓孩子有機會在不同方面發揮潛能。她指疫情前,學生早上完成核心科目課程後,下午便會進行特色課程,到戶外進行如藝術、生命教育、科技及國際文化等多達30項不同主題的活動,學生亦能自行選擇感興趣的活動參與。

學校於本年度將招收三班小一學生,其中一班是國際班。吳毓琪認為,香港作為多元文化城市,但很多時坊間對別國文化不了解,造成各式各樣的標籤,「好似𠵱家好多時候,一見到印尼人,就會覺得佢哋係姐姐,但其實我識好多印尼人係金融界專才,咁呢啲咪畀人定型同標籤咗」。吳毓琪認為讓孩子盡早接觸不同國籍的人,了解對方的文化,能有助減少雙方的誤解,打破固有印象。

吳毓琪認為,香港作為多元文化城市,但很多時坊間對別國文化不了解,造成各式各樣的標籤。 (曾鳳婷攝)

現時校內有不少少數族裔學生,分別來自非洲及日本等國家。一般人會擔心來自不同地方的孩子能否和諧共處,但據吳毓琪的觀察,本地學生在與他們相處時,都無分彼此,自然一起玩耍,不會介意對方來自何方,「喺孩子嘅世界,唔會特別去定形一個人,只會在乎大家一齊玩得開唔開心,而呢個正正係較理想嘅共融環境」。

本地和非華裔學生能互相學習

吳毓琪形容,設立國際班是一個雙嬴的局面。她指學生日後在社會工作時,需要和來自不同地方的人溝通,若學校作為一個平台,能協助他們提早學會與不同的人共處,是一件好事。加上少數族裔學生在港長大,日後或會選擇留港工作,盡早融入本地教育,能協助他們更容易適應香港社會。本地和少數族裔學生在國際班上亦能互相學習,例如學會對方的語言及文化,加強認識。

吳毓琪形容設立國際班是一個雙嬴的局面。(曾鳳婷攝)

吳毓琪指,明白家長把少數族裔孩子送到主流學校就讀時,會有不同的擔憂,故教職員會全力協助家長了解孩子在校情況,也會互相溝通。若遇上特殊情況如因宗教因素,孩子需要佩戴飾物,亦可以向學校申請。遇到其他同學不了解他們的文化,教師亦會適時幫忙解釋。

吳毓琪(左三)指,明白家長把少數族裔孩子送到主流學校就讀時,會有不同的擔憂,故教職員會全力協助家長了解孩子在校情況,也會互相溝通。(曾鳳婷攝)

學校會透過設立國際日、文化日等不同活動,令學生更了解雙方的文化及穿着,教導同學應互相尊重和欣賞彼此文化。校方亦會為國際班的學生提供加強中文的課堂,協助他們提升中文能力。

金錢村何東小學校校董何猷彪(右)認為在免費教育的機制下,小學應提供開放式、啟發性的童真教學,給予國際學校的學習環境。(受訪者提供圖片)

金錢村何東小學校校董何猷彪表示,現時香港面對出生率下降和移民潮的趨勢及不同因素影響入學人數,內地跨境學童又因疫情影響不能來港就讀。本地國際學校一直深受家長歡迎,但學費高昂,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

何猷彪認為在免費教育的機制下,小學應提供開放式、啟發性的童真教學,故金錢村何東小學希望朝着國際化教育的方向進發,給予學生國際學校的學習環境。現時,校方也考慮對非華裔學生家長開辦輔助班,藉此打開學校與家長的溝通渠道,校方亦能更容易了解學生各種情況,及時伸出援手,減輕家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