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尾泳灘|灘上屢現海洋生物刺傷泳客 康文署指會移至泳區外水域

撰文:區禮城
出版:更新:

大埔龍尾泳灘自今年6月開放使用以來爭議不斷,有泳客遭海膽刺傷,亦有市民下水時發現海底有海毛蟲及坑鯰魚等有毒海洋生物。大埔區議員蘇達良日前提交文件,要求相關部門報告龍尾泳灘水質情況、對出現黑沙的改善措施,以及泳灘出現原生物物種情況及對泳客的影響。康文署表示,如發現有關海洋生物在泳區範圍,會按需要將牠們遷移至泳區外周邊水域。

康文署回覆時表示,泳灘自6月23日開放公眾使用後,發生泳客被海膽或水母刺傷或螫傷的個案,6月23日至8月15日期間,康文署處理泳客在泳灘及水中踐踏到海膽或碰觸到水母而被輕微刺傷或螫傷的個案,分別為110宗及51宗。80%個案集中在6月26及27日,以及7月10及11日發生。而7月中至8月中期間,康文署只在4天錄得4宗踐踏到海膽的個案,以及在兩天錄得兩宗碰觸到水母的個案,其餘日子均沒有發生以上事件。

康文署又指,已積極採取多項措施,包括在泳灘範圍內張貼提示性告示、橫額、水上浮標及作出適時廣播,提醒泳客小心,以免踐踏或碰觸到海膽及水母等海洋生物,又透過巡視的救生員及泳灘大使向泳客作出口頭提示,提醒泳客在小心避免踐踏或碰觸海洋生物同時,亦要顧及保護大自然生物,其後泳客因海膽或水母以致受傷的個案已大幅下降。

署方表示,在上述個案中出現的雜色角孔海膽及水母是本港水域常見的品種,在海中包括泳灘範圍生長,每當潮退時分,原本深水的海床位置會變得較淺,若發現有關海洋生物在泳區範圍,署方會按需要小心地把牠們從泳區範圍遷移至泳區外周邊水域,讓牠們在相若合適的環境繼續生長。救生員亦會提醒泳客注意水上安全,包括小心避免踐踏到海膽,署方稱會繼續密切留意泳灘情況,與相關政府部門保持緊密聯繫,遷移海膽減少泳客受傷同時,亦不會對海洋環境帶來影響。